“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2020年度影响力人物候选人:刘克稳

浏览量:    日期:2020-12-01 15:13    作者:刘克稳    来源: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审核人:程勇

 

 

2020年度在推进课程与思政互融、教书与育人互促方面基本情况:

第一,本门思政课程建设的目标和定位。本课程的受众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三学生,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逻辑学等专业课程学习,已具备了较为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但运用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仍有待提高。本课改的预期目标是强调线上与线下混合教学,打造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指导和协助学生围绕当前具有全球化或中国特色的伦理热点,以小组学习模式,运用伦理学专业理论在课堂上讨论、解释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从而增强和提高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认识水平和理论素养。

第二,本门思政课程的前期建设基础。本课改负责人自2012年以来一直主讲《马克思主义伦理学》,2013年本课程获批乐山师范学院第三批教改试点课程,2015年顺利结题。本课程一直努力创新改革教学方法、教学内容,通过分组讨论、辩论的方式,经过几轮改革试点,逐步调动了学生运用伦理学前沿知识分析、解决当今伦理热点、难点的热情,主动学习的情绪高涨。在参与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他们也意识到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都得到了很多的提高。在分组辩论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彼此对于伦理学前沿理论的深入理解和把握,同时也实现了对伦理实践问题的探究和解决。学生在教学评价环节中,对老师的讲授内容、形式乃至课程讨论情况都有很正面的评价,且表达了在此门课程学习过程收获后的喜悦。

第三,本门课程与思政互融合、教书育人互促情况。《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既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同时又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综合性很强。学生伦理素养的培养与师德规范、教育情怀、学科素养等方面的提升关联性高,与此同时教师在班级指导、综合育人、沟通合作、教学能力等过程中能否体现职业道德素养也与伦理学关联度较高。在某种程度上讲,伦理学贯穿了个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本课改遵循“三化一型”(专业化、职业化、个性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旨在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强烈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自觉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教学管理工作全过程,以树人为本,以立德为先;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德立身,以德施教,依法执教,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新时代好老师。

2020年度在推进课程思政与课程思政方面取得的标志性成果、显著性成效情况:

第一,一般性的常规课程教学资源的整理、完善,如教材、参考书、教学计划、教学大纲、PPT课件。

第二,根据上一轮校级课程改革的相关资料、图片,如初步建立了一个学生小组分组讨论的资料库。

第三,完整的课程讲授视频录制,初步建立起可支撑完成线上学习的课程资源库。

第四,尝试利用翻转课堂,创新课堂组织形式。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摒弃纯粹依靠“老师讲、学生听、记”的单调课堂组织形式,随时将生活中各种伦理案例引入到课堂讨论中来,让学生对身边各种伦理热点各抒己见,由此凸显各种社会性的伦理困境、尴尬等。本学期教学开展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