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故事(作者:张希丽 20191130)

浏览量:    日期:2019-12-04 18:45    作者:张希丽    来源:     审核人:姚志辉

  家乡的小镇没有“小桥流水人家”那般清雅的气质,也不曾见“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那般脱俗的景致,它不过是个普通的小镇罢了。可对我而言,小镇给予我的不仅是成长,更多的是那一份独特的温情。
  从小,我就喜欢同奶奶一起赶集。奶奶赶集时必定会背上那个竹篾背篓,小时候的我便缩在背篓里,透过竹篾的缝隙看着小镇那并不宽敞却足够热闹的水泥街道。过往的行人悠闲自若,慢条斯理地挑选着小摊上的物品,和小贩计较着一毛两毛的价钱。有时遇见熟人,便停下脚步亲热地招呼一声儿,絮叨上一阵儿,说的也无非是些家常琐事。那时街上的行人熙来攘往,鲜有过往的车辆,更多的是摆在街边两头的小摊。我最爱吃街东头那家的米糕,每次赶集奶奶总会给我买上一个。那米糕正正方方巴掌大的一块儿,甜甜糯糯的,有股淡淡的米香。卖米糕的老爷爷总是笑着把冒着热气的米糕递给我,并嘱咐一句:“娃娃,拿稳哦!莫掉了!”我也总是极其认真地回答:“要得!”然后从不断缭绕的蒸气中小心翼翼地接过米糕,如同手心里捧着一件珍宝。
  在蝉鸣聒噪的六月,小镇里也总能听见一声声响亮绵长的吆喝:“凉——虾,凉——虾。”
卖凉虾的小贩推着一辆木板小车,车上撑一把宽大的伞,沿路叫卖。只要听到这声吆喝,我必向母亲要上几角零钱,从家里拿上一只搪瓷碗,急匆匆地跑到小车前,眼巴巴地望着小贩从那铁桶里盛出清甜冰凉的凉虾。在那剔透莹亮的红糖水里,一个个米粉做的“小虾”慢慢地沉在碗底,用筷子一搅,这些“小虾”便四处游窜,喝上一大口,顿时觉得燥热的夏天也值得期待。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西街巷口的剃发老师傅。小时候,我常随爷爷一同前去,他给爷爷剪发,我便在一旁看着,那时倒觉得有几分趣味。老师傅没有固定的店面,只是随意找个巷口,一条板凳、一个收音机、一个面盆、一块毛巾、一壶热水、一把剪刀便是他的全部家活什儿。这位老师傅剪发有个奇怪的规定:只给男性剪发,女性是万万不肯剪的。所以找他剪发的人也不多,都是中老年的男性,且都是熟客了。他也乐得清闲,没客人时便坐在板凳上,打开收音机听曲儿,时不时跟着咿咿呀呀哼唱两句。在剪发前,老师傅先问清客人的要求,随后一边细细地剪着,一边和顾客唠唠家常,剪完便在面盆里倒上一盆热水,将毛巾放在水里浸湿,拧干后将顾客颈脖里的碎发渣擦洗干净。在价钱上他也没有明确的收费标准,全是顾客自己看着给,多少他也全不计较。
  如今,小镇的故事还在继续,它虽普通,却也承载着外出游子千丝万缕的愁绪。我眷念着它母亲般的温暖,更眷念着小镇人赋予它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