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子里那棵栀子树又开花了,微风吹拂着洁白的花朵,整条街道都飘着淡淡的花香。易建国搬出几把躺椅摆在树下,一边走向父亲的卧房一边喊到:“爸,屋外凉快些,出来坐坐。”屋子里传来一声拐杖触地的声响,似在回答他。易建国走进门房,搀扶着年迈的父亲踱步到躺椅,又唤易夫人拿来一个薄毯搭在父亲腿上。三个人围在树下喝着茶,听着街头小孩的打闹声,说着一天的琐事。不一会儿,门口传来脚步声,小易拿着一叠文件走进院子,快步走到易老先生身旁蹲下,向他指出文件上的大字说:“爷爷,政府说由您作石桥镇列宁街的发言人。”老人粗糙干瘪的手上隆起青筋,摩挲着白纸上的黑字红章,思绪却越飘越远。
易老先生名叫易胜,胜利的胜,是他自己给自己改的名字。1933年,易胜八岁,小镇来了很多“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的人。之后小镇就成立了赤卫军,童子团等,易胜便是童子团的一员。年幼的他跟着战士们学习识字,进行街头乡场宣传、表演,印发、张贴传单。老街上有四座清代的石牌坊,战士们组织乡亲在石牌坊上刻上了“拥护红军”“反对军阀混乱”等38副宣传标语,最为壮观的就是那一道“列宁主义街”。劳作之余,街上的小孩子喜欢围着战士们听他们讲外面的故事,战场上的厮杀、敌后战的凶险、地下工作者的智慧,仿佛自己也是那其中的一员,在与敌人斗智斗勇。孩子们都说想快点长大加入他们,得到的却是战士们坚毅的保证:这场战争会赢来胜利,我们会让你们平安地长大。之后,小镇上的工作结束,这群军人便北上抗日,也带着许多新兵。易胜很是羡慕,盼着这些英雄回来。可易胜长大,没有等到他们回来的那一天。他这才明白当初战士们的话,那些北上的人是在用他们的生命守护。
易建国作为小镇的名人,深受爱戴,当了村官的他做了很多益事——给乡镇修上了水泥路,资助贫困学子走入高校,带领村民发展农牧业。不单单只是为解决温饱,最为欣喜的,是易建国把小镇的历史文化作为当地的一个重点发展方向,由专业人士对小镇的“列宁街”进行记录保护修缮,还为此建立了专门的博物馆,收集红军来时留下物品。有着“红色第一街”美名的小镇,在政府的重点扶持下,在80年代便解决了温饱问题,90年代更是率先达到小康水平。而孙子易超越,更不输他的父亲。易超越从小就知道当地有一个特色舞蹈——“翻山铰子”,随着大学里的学习,易超越意识到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民俗活动。在询问父亲和爷爷后,易超越便和同学一起回到农村进行更深入的调查研究,发现这是由清咸丰年间达县石桥镇的民间艺人冯白仁首创的,历经五代传承,至今已有150多年历史。在川东流传较广,承传时间较久,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在易超越的带领和易建国的指导下,2008年,“翻山铰子”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易超越还不满这一点成就,他以石桥镇的红色文化为主体,民俗活动为展示舞台,将小镇打造成全新的特色旅游区域。越来越多外出务工人员愿意回到小镇,开饭店旅馆,销售农产品,也有不少企业愿意出资赞助当地政府发展扩大这一条产业链。小镇虽不比大城市,却什么也不少,教育、医疗、安保也都不差。易胜多想回到70多年前,告诉那些即将上战场的将士们,你们用鲜血打下来的国家是多么的美好,我们从怎么活命到怎么生活,都是因为像你们这样一辈又一辈的奉献者,替我们负重而行,遮挡风雨。
一声稚嫩的叫声拉回了陷入回忆中的易胜,“太爷爷,我也要当发言人。”易胜弯腰抱起小易,打趣道:“我来听听你要怎么发言啊?”小易挺直腰,像模像样地回答到:“石桥镇位于四川省达州市,现存列宁街、花市街等老街十一条,庭院相接,建筑参差,绵延数里。古镇历史悠久,民风古朴,每逢岁节,民间烧火龙,烟花架,翻山铰子等表演,万人聚集……”众人哈哈大笑,看着小易的表演。明月当空,他们围绕着的那棵栀子树上一朵花儿在枝头摇曳,明天这栀子树上的花会挂满枝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