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来自一线的专任教师,我怀着崇高的敬意与大家分享我教师生涯中所遇见的鲜活的榜样。
记得四年前,我参加入职培训的第一课便是师德教育。德才兼备的几位前辈现身说法,陈俐老师也在其中。她不像大多数女老师那样纤细柔婉,而是说话有力、节奏铿锵。当时我只知道她是省人文重点研究基地的科研大牛,不仅课上得好,研究做得好,还策划过电视专题片和大型纪念场馆展览。我不知道的则是她走出象牙塔,走进民间,半生扎根进原始资料的发掘和整理。我知道她研究乐山籍现代著名诗人陈敬容,却不知为了弄清诗人幼时一段求学经历,她奔波各地,抓住哪怕最不起眼的线索,遍寻当年的知情人士。我知道她研究著名诗人和翻译家曹葆华,必须从第一手资料做起,为了获得曹葆华半册孤本诗集,她曾远赴天津赶在图书馆闭馆前拼命抄写,却不知道她的许多成果竟是工作之余在自费支持的情况下凝结的心血。
当我知道了这么多的“不知道”,更加对陈俐老师肃然起敬。她让我明白学术研究不只是象牙塔中的冥思苦想,还有走出去的行动和勇气!入职后,我很幸运不时有老教授前来听课指导,对我们年轻教师的帮助很大。
就说说康绳法教授吧,他上世纪40年代先后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和文科研究所。他将最好的17年青春献给了乐山的教育。而后十年动乱,教育成为重灾区,康老师们背负着沉重的精神枷锁坚持耕耘。当终于盼来拨乱反正恢复名誉,他含泪写下“甘将心血浇花朵,庶竭驽骀效薄能。但得迎来现代化,不辞枯槁尽余生”的诗句。
为了学生,康老师不顾身体状况差,生活条件差,一心扑在教学上。相比他人课时已最多的他自愿每周再加课两节;每学期他还义务辅导学生背诵一万字左右的作品,这至少又要花费250个小时;为编教材他放弃了外出休养;遇到涨工资他把机会让给别人……这一切都源于他“此身容作硁硁石,铺向康庄万里程”的朴素心愿,反映了一个共产党员愿做小小铺路石的坚定决心。
退休后的康老仍记挂讲坛,得知康定师专缺一位教师,他又欣然前往。首途之日恰逢他67岁生辰,这位因高原反应流鼻血不止的老者瞒着老伴又写下“讲坛寻梦终非梦,笃志求仁信得仁。留得余年余热在,不辞奔走献吾民”的心声。康老惜别讲坛时已72岁高龄,而继续参与关工委的活动,和年轻学子结对子做良师益友,他一直坚持到八十有余!我不知怎样才算是轰轰烈烈,在我心中这就是波澜壮阔的一生。康绳法老师这样的前辈用他们从教终身的示范让我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自觉倍感骄傲。除了前辈,我很幸运在成长的路途中,遇到了许多优秀的同事!
杨济豪老师坚守实验室辅导学生竞赛,为了带领团队取得成绩,他不惜中断自己的读书深造和职称晋升,这一耽搁便是十年。过生日妻子只能带着幼子到实验室为他庆祝,而平日里妻子最大的坚持是那句“你无论多晚回来一定叫醒我,跟我说说话”。
特殊教育学院的魏欣老师,对待脑瘫、智障、听障、自闭症等特殊儿童和家长,她真诚耐心,对待教学和科研,她勤奋严谨。在她的感召下,即使不计学时、没有学分,学生们仍自愿加入到动作康复组的训练中来。
还有付义强老师,这位长期住在破庙里的生态学博士,带领学生走进大山,走进科学研究的第一现场。山中生活单调,而他一待就是七年,为研究灰胸薮鹛这种西南山地的特有珍惜鸟类做出了突出贡献。
从陈俐老师到付义强老师,我身边的榜样还有很多很多,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他们用有限的青春点亮了学生无限的可能!每当我回想这些身影和笑容,总能给我带来许多温暖和感动。正如一位诗人写得那样:当一棵树全然忘我,奋不顾身,只为摇动另一棵树,当一粒火种点燃了一束火炬,当一声呐喊激发出回想;当一种坚守唤醒了千百人的行动,渺小当中也有无穷的力量!老师们,朋友们,让我们向榜样看齐,立足本职、坚守本分,不负与这伟大的时代一路同行!让我们向榜样学习,用心播撒,用爱耕耘,为祖国的春天奉献一片小小的绿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