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记趣(作者:李秀莲;文新学院学生;20190415)

浏览量:    日期:2019-04-26 08:45    作者:李秀莲    来源:校报编辑部     审核人:江鸿
  清明当归,一为祭祖,二为野味。
  家乡有赶清明会的传统:一个大家族,或远或近,事先都会约好车辆,寻个方便人家落食。男人们携上大包小包的香火纸钱驱车进山;女人们留在家里准备几大桌美食鲜汤;而小孩儿则挤在祭祖的队伍里凑着热闹,从未有谁落单。
  车停在山脚,一行人沿着山路,蜿蜒而上。山路还算宽敞,大人们谈天说地,相互交心;小孩们却相觑甚久,谁也叫不出谁的名字来。我们穿行在漏荫的竹林,听着风儿轻拨竹弦的声音,时逢一两片竹叶旋舞半空,谁也没有多说一句话。竹林过处是一片青得发亮的麦田,麦须尖上还淌着雨露,像极了点缀在翡翠上的珍珠。大概在半山腰,一条小路将我们引向一间由芭蕉掩映着的木屋。靠近木屋的地面上满是羊粪,幸而和着香椿树的气味儿,也不至于臭得熏人。绕过木屋就是祖先的坟地,每所坟旁必定站着一棵松柏,据说是有镇压恶兽的功用。大人们放下包袋,徒手拔着坟前的杂草,除尽杂草之后便将一束束白花插在坟头,口中念念有词。随后,大家在坟前摆定供果,点燃红烛,再把纸钱分离成堆,点燃,待到纸钱燃烧将尽之时倒进一注白酒。若是知晓前人喜好喝酒,便会自然多倒上一注,好给他解解闷馋。白酒倒毕,大家排着队跪拜祖先,随后放鞭炮。前一秒的肃穆庄严从鞭炮声中解脱出来,祭祖之后,就到了小孩子们早已盼望的登顶之旅。大家拿出备好的小刀、小锄和一个半大的口袋,边爬边寻起野味儿来。
  最为讨喜的是野葱,又名贼蒜、菜芝、细韭。葱身蒜头,触即沾香,用来煎蛋、炒肉很是相宜。有野葱相伴的那顿饭,小孩儿会多吃一两碗饭,大人则会多咂巴一二两酒。如果幸运的话,沿路还可摘到牛奶子,或叫作剪子果、甜枣、麦粒子。黄的酸,红的甜,边摘边吃,颇有一番趣味。在山上最不缺的还是清明菜,路边随处可见,绒白的根,淡黄的花。但大人们嫌其太老,只作欣赏。一路上大家不慌不忙,拍照弄花,说笑不停。阳光越来越盛,但却被山顶的雾气包裹着,并不令人觉得燥热。山顶的道路平敞通达,往远旁望去,几处房屋在林木处若隐若现,已经有人家升起了缕缕炊烟,肚饿声随着袅袅白烟此起彼伏。饭点已至,家里的女人们把饭桌添得满满的:有绿豆煮莴笋、酸萝卜缀鱼香,还有花菜焗青白、洋葱爆嫩牛肉,芹菜、豌豆自成一盘,胡萝卜、凉菜各归一家。美味不等人,过鲜不候。男人们领着小孩儿开始赶路,众人下山极快,大半个时辰就溜至山脚。来时大包小包,去时仍旧不得闲。小孩儿在包车上坐定后就不停地催促着司机,摇摇晃晃,一路颠簸,终于在下午一点左右回到家中。这时桌上碗筷已齐,女人们揭开锅盖,盛饭打酒,大人一桌,小孩一桌,吃得好不热闹。
  小孩儿吃完后就在院子里玩石头,过家家,大人们则细嚼慢咽,托酒叙旧,一顿饭往往要吃到下午两三点。原来,清明当归不止为祭祖与吃食,一年到头忙碌不闲,大人们尽可借此怡情怡神,延续旧谊,再话家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