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一首歌响彻祖国大江南北,唱出多少在外游子的共同心愿。每当春节临近,车站里摩肩接踵,游子们拖着繁重的行李,攥着返乡的车票,望着远方那个日日夜夜思念的家。不管路途遥远、风雪交加或是工作繁忙、生活窘迫,变的是环境,不变的是人们那颗回家团圆的心。
在家乡,有一种情怀,叫“回家过年”。
“春运”的繁忙拖延了我返乡的时间。尽管路途颠簸,身心疲惫,但看看越来越近的返乡距离,焦躁兴奋的心情让我难以入眠。离家快半年了,半年前的那个夏天,烈日当头,人们挥汗如雨,爷爷奶奶站在站台上,我坐在车厢里,透过窗户,我望向他们。豆大的水滴从他们脸颊划过,我不知道那是眼泪还是汗水。爷爷频频向我点头,我知道,他在说,家里一切都好,学业为重!奶奶不停朝我挥手,我知道,她在说,在外注意身体,一路平安!这两位已过杖朝之年的老人一直牵动着我们这辈人回家过年的心。
“面已经在醒了,包芯都给你调好了,是你最喜欢的萝卜丝炒蛋,没给你放生姜,知道你不爱吃,就等你回来包包子了。不着急啊,安全最重要!”电话那头响起奶奶的嘱咐。远处亮起零星的灯光,在天黑时,我赶到了家。一家人围坐在圆桌旁,擀着刚醒好的面团,把调好的包芯放入面团里,用手指灵活迅速地捏出几个折皱,将菜料全部包裹在内。包芯的制作是很讲究的,这是制作美味可口包子的核心步骤,包芯的咸淡决定了包子的味道,包芯的大小影响了包子的外观。所以说,包芯的准备是一项技术活。当然,每年这项繁重的任务必须由经验丰富的奶奶来承担。此外,面皮的制作也是一大关键。水和面粉的比例,发酵时间的长短,上锅火候的把控,这些都在爷爷的把握之中。大家齐聚一堂,包着内容相同、形态各异的包子,带着祝福,带着对来年的期许。家中的小孩跑来跑去,将面皮当作玩具在手里任意玩弄,捏造出自己喜欢的“小人”。偶尔,大家相互比照,评出“最美”和“最丑”的包子。闲时爷爷也会过来帮帮“倒忙”,他包包子的手艺,遭到大家的一致围攻和吐槽。那些被嫌弃了的包子最后还得由奶奶来补救。
“包子上笼啰,15分钟就好,到时候叫你们吃个够。”爷爷坐在灶锅后,烧着柴火,向我们这边喊道。刚出笼的包子是最可口的,我已迫不及待地掀开蒸笼,一股热气扑面而来,咬上一口热气腾腾的包子,寓意着新的一年“蒸蒸日上”,这或许是最难忘的“年味”。
丢失太久的家族传统在我的“要求”下被重新拾回。蒸包子已不再是过去那种对物质生活条件的渴盼,而是一种渐渐被人们遗忘却总能烘托出过年气氛的传统。如今物质生活的发达让人们迷失在方便快捷的舒适圈内,也渐渐让更多人吐槽春节的乏味无趣。但生活是靠自己创造的,幸福是靠自己争取的,带着那颗祝福的心,回家过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