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土生土长的故乡人来说,谁不说自己家乡最美?趁着这个机会请大家一起品尝我家乡过年的味道。
网上总有一些段子说年味淡了,逝去了则不回。回观近几年过年,很多人都只是团聚吃饭,拜年拿红包,偏向世俗化,可以说是很符合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了,可我们不是真正地快乐。说到这里,我便不由自主地想到祖辈的年,小孩子最是幸福,集万千幸福。俗话说得好: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装香斗;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在外婆家过年,常会遵循其惯例,我印象最深的则是扫房日。90年代的房子都是土墙房,宅基地大,房屋多,有堂屋、正屋……总之几百平米的地基,屋前屋后来个大扫除简直是大工程。翻瓦片、扫扬尘、整理柜子床铺、翻新材、换新被、扫院坝……看似简单的活儿,全家老少齐上,忙活一天也才完成了一半工程量。二十八把面发,其实是磨豆腐和米浆。豆花做好了后,少不了胡吃海喝一顿,纯纯的豆香回味无穷;其中,我最爱的就是磨糯米粉、蒸碗儿糕、酿米酒。人们将磨好的浆依次舀在瓷碗里,架上大蒸笼蒸,剩下的米浆可制成汤圆面。成品甜香软糯,可蒸、可烤、可炸着吃,着实方便。夜深了在火钳上烤着它,人们边聊天边吃着美食,岂不美哉、秒哉!二十九装香斗,外婆张罗着剥,炒,撵花生、核桃、杏仁、南瓜籽……但凡是干果一类的都可撵碎,然后再加上红糖、白糖、芝麻、热滚的猪油和在一起,待其冷却则可上手揉成团状,以备包汤圆时之需;而制作甜酒,则更是需要讲究技巧。泡糯米几升,待其泡开,上锅蒸熟,浇热水冷却后使之颗粒分明,撒上酵母粉装坛,坛子裹上棉衣放火堆旁,穿暖升温后更易发酵,待其香甜,十里鼻闻米酒香,运气好常泛红晕,象征着一年红红火火。大年三十,年夜饭对华人来说甚是重要。辞旧迎新,当然少不了鸡鸭鱼牛羊肉,全部家当齐聚春节餐桌。除此之外,还有贴春联、贴福字、燃爆竹、看春晚……全国人民在倒计时中传递着新年的祝福,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大人小孩儿争着想瞧这盛大的场景,你看着我笑,我看着你笑,此时回想都觉得幸福满满。
正月初一值得一提的是必吃汤圆、鸡蛋,还要忌倒污水、垃圾,扫地;忌动刀子和剪子以及针线……起初作为孩童甚是不解,如今想来也有道理。往后几天里,最幸福的便是去亲戚家拜年领红包,“吉祥如意,恭喜发财,红包拿来”。
现如今的年,已失去了那些儿时的快乐,过年之前来个大采购、大扫除、三十看春晚、抢红包,初几拜年吃个饭就走……或许大多地方依旧保有过年的味道,而过年已褪去了历史的痕迹,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各样的娱乐方式,例如几个朋友相约打麻将。但值得提倡的是,家人一起爬山、逛路、喝茶、聊天,增进了彼此的感情,这种运动型的过年为大吃大喝提供了消化的空间。
记忆中的年味儿和现在的年味儿虽有不同之处,但时代在进步,我们的思想也应与时俱进,使过年越来越有味儿。
望这新时代的年味,也能别有一番风味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