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罗老师,今天的采访很随意,你曾经做过乐山师专的副校长、校长,就请你讲讲那些年,令你十分难忘或者令你今天都还激动的往事。
1990年,接受江泽民总书记颁奖记者:据说,当年我校获得首届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是江泽民总书记给你颁的奖,这应该是你终身难忘的事吧。
罗加云:1989年12月,我校全校性的教学改革成果《三年制师专主辅修制度的探索与实践》,获得高等教育首届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这是学校党委领导下全校师生的集体成果,是全校师生的共同荣誉。
1990年1月17日上午,我代表学校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颁奖,当时我是学校副校长,也是成果的主研人。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参加了颁奖大会,李鹏总理做了“重视教学,重视教师”的重要讲话。颁奖的形式是50位特等奖领奖者分5批上台、由主席台前排的十位领导人分别颁奖。我第二批上台,恰好正对着江泽民总书记。总书记主动与我握手,在把获奖证书交给我的同时,他亲切地问:“你是哪个学校的?”。我赶忙回答“乐山师范专科学校”,总书记笑着“喔”了一声。这时我旁边的由李鹏总理颁奖的领奖者从我面前伸手过来与总书记握手并问好,我也迅速从他身后绕到李鹏总理面前,边伸手边说“总理,你好”。这时听到有人在催促我们“快走,快走”。我们只好赶紧下台了。
记者:这个大奖的获得应该对学校的声誉有很大影响吧?
罗加云:是的,我校“主辅修”获特等奖后,国家教委,就是今天的教育部,奖励了学校30万元的办学经费,《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四川日报》记者都来校采访和报道过这项成果。由于这是一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教学领域中整体性的改革。因此受到全国许多兄弟院校的关注,纷纷来校考察。我记得湖南、贵州等省是由省教委带队组织各师专前来的。后来,国家教委副主任滕藤在谈到1989年首届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的推广时,举例提到北京大学、解放军后勤学院和我们乐山师专三所学校,他说:“乐山师范专科学校‘三年制师专主辅修制的探索与实践'成果,利用‘主辅修'的办法,培养出一大批一专多能的农村初中教师,……全国几百所高等学校近两千人参观学习,目前全国面向农村的师范专科学校已普遍实施‘主辅修’制,一些工科和应用文科专业也在采用,发挥了很大的社会作用”。
记者:1989年你们获奖时,我校只有11年的办学历史,能够获得国家级特等奖真不容易,可能也是你们没有想到的吧?
罗加云:是呀,完全在我们的期望之外。那时学校办学条件还很差,教学仪器设备总值不到200万元、图书10多万册,还没有正教授,只有20多个副教授。因此当年评奖时,我们认为很难与老牌大学、重点大学比,对国家级奖压根就没有想过。但是,最终我们拿到了国家级奖,而且是特等奖。这给我们极大的鼓舞,一直激励我们乐山师专人破除迷信,争优创先,后来,每四年一届的国家级教学成果评审,我校的教改成果又连续三届获奖。1993年的《校县结合、双向育人》获国家级一等奖,1997年的《师专培养方案整体改革》获国家级二等奖,2001年的《普及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又获国家级二等奖。普及现代教育技术这个奖是在学校升格本科后不久获得的,成果形成的时间主要是师专阶段。
记者:我校教学改革成果曾经连续四届获得国家级奖,对我们今天的师院人是很大的鼓舞、也是很大的激励、很大的鞭策。
罗加云:去年,学校党代会提出了争创省属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今天学校的办学实力、办学水平比当年强得多,我相信只要继续发扬我校“上下一心、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争优创先”的优良传统,这个奋斗目标是一定能够实现的。
记者:你们当年积极进取,连续四届获得国家级奖,这当中,一定会有一些人和事是你难以忘怀的,请你讲讲。
罗加云:我与老师专的朋友们聚会时,包括与一些到地方上担任了领导的老师专人聚会时,常常会聊起师专时期的几件往事:1993年全国师专会代表考察我校,1996年1500名师生的《黄河大合唱》,还有上个世纪末的现代教育技术大普及。由于大家都是当年的参与者,都出过点子出过力,因此聊起这些往事时,总是你一言我一语,七嘴八舌,起劲得很。
1993年,全国师专会代表考察我校记者:全国师专会代表考察我校为什么令你十分难忘?
罗加云:因为这是我校成为全国师专排头兵的标志。
1993年,全国师专工作会在乐山召开,主题是“面向农村、深化改革”。这是一个现场会,会议的重头戏是考察乐山师专,现场推广我校面向农村的教学改革经验。1989年我校的主辅修制获首届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993年校县结合又获第二届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由此,我校形成了面向农村、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规格上的“一专多能”,培养方案上的“主辅修制”和培养途径上的“校县结合”。
四川省教委和乐山市党政都十分重视办好这次会,两方的主要领导曾在我校会商,国家教委师范司办公室和高师处负责人也来校检查过会议准备情况。
11月13日全天,即会议开幕第二天,参加会议的兄弟师专的书记、校长,各省教委的高教处长,以及媒体记者、工作人员共计两百多人来我校考察了一整天。上午,作为校长我代表学校作了一万多字的主汇报;然后代表们分成四组分别参加了井研、夹江、洪雅和沐川四个县的县长、教育局长来校举行的“校县结合,双向育人”现场活动。下午,代表们参观了学校的主辅修专题展览,参观了物理、化学、数学和生物系的辅修专业技能训练实验室或生产基地,观看了中文、政史、地理、美术、体育等系的教师职业技能和专业技能展示活动,最后代表们在体育馆与我校师生共跳彝族的达体舞,直至下午6点才在非常欢乐、非常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全天活动中有一个许多人多年难忘的情节,就是当日中午150位会议正式代表们分散到30户教职工家里作客吃午饭,每家五位,成为考察活动的一大亮点。这样的安排,方便代表们与我校教职工随意交流,既使人感到自然亲切,又使人感到学校上下一心,凸显我校教职工的主人公风貌和学校领导的开明自信。负责接待的家庭是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学校根据代表性的需要而遴选出来的,有中层干部、有普通教师还有后勤工人。主人的年龄也注意了老中青兼顾。学校给每个接待户补助50元,还提供了两三样蒸菜。负责接待的教职工为了给学校争光,费了好些心思,家家提前打扫门庭,接待那天30户教职工各显神通:有的在家里摆放鲜花,有的拿出新购的餐桌椅或碗筷,有的把珍藏多年的五粮液酒拿出来,有的还请会烹调的亲戚来掌灶,有的向代表送了纪念品,有的准备好照相机与代表合影等等,家家气氛热烈。午餐桌上述说友情胜是亲人,经验交流言无不尽,这别开生面的“会场”,是其它任何形式难以取代的。多年后我碰上一些那次曾经到我校考察的兄弟院校同志,他们往往会主动提起到教职工家里作客这件事,显得相当兴奋和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