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亏蔽”之美 (作者:陆婷婷;文新学院学生;20161115)

浏览量:    日期:2016-11-24 09:45    作者:乐师校报    来源:校报编辑部     审核人:

         以前读到“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李清照《添字丑奴儿》),更多地关注点在李清照笔下芭蕉树的“形”与“情”上,却很少思考“阴满中庭”的树与庭院,很少注意环境带来的审美感受。
  仔细一想,在古代诗文之中,“庭院”加“花木”的组合随处可见。冯延巳、欧阳修、李清照笔下,都出现过“庭院深深深几许”一类佳句。归有光笔下,有无限动人的“庭有枇杷树,吾妻之死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花木与庭院的组合,可产生一种韵味无穷、幽深清净之感。
  从环境美学角度讲,“在自然环境中,茂盛繁密的树木可以起到‘亏蔽’的审美作用”(程相占《中国环境美学思想研究》)。“亏蔽”一语最早见于苏舜钦《沧浪亭记》:“矼之南,其地亦阔,旁无居民,左右林木皆亏蔽。”这一园林设计手法让整个环境看起来“曲有深奥”,“庭院深深”便是“亏蔽”手法在园林设计设计中的具体体现。
  “亏蔽”是两个相对又相关的概念,既有遮隔人们视线的“蔽”,又有视线可透空的“亏”。我们生活里常见的有花木亏蔽、山石亏蔽、屋宇亏蔽等。作为重要的环境设计手法,“亏蔽”主要体现游览中的显隐问题。它最重要的审美价值在于“通过这一设计手法。使园林展现‘旷如’‘奥如’之美,从而深化园林意境,造成景深的审美效果”(《中国环境美学思想研究》)。细细品味那些诗文,正是花木的遮隔,造成了一种朦胧幽深的意境,由此生发为整篇文章的意蕴。
  古典诗词中的这种环境设计手法,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以师院为例,行知楼,百果苑,武珈山等地,都体现了这种设计手法。行知楼中间所植翠竹、腊梅丛,楼外所种海棠树,皆与周围环境形成了“亏蔽”之效。从教室里望向窗外会显得隐隐绰绰,视线有所及有所不及,正是这种“不确定”“模糊性”形成了一种幽深清净的韵致。奇妙的是,哪怕你站在翠竹旁一方并不宽广的地方,同样会产生一种“旷”的感觉,这便是“亏蔽”所形成的“旷如”的审美情趣。从一教八阶走向弘毅楼,抬眼望去即是盎然的树木,在小路的拐角处望去,下面的宿舍半亏半蔽,静雅之情油然而生。建筑与花木的“亏蔽”作用并不割裂景与景之间的联系,而是一步一景,不同景象之间的映衬、流转,一种含蓄的美感便若隐若现地环绕在周围了。百果苑也是如此,百一外面有许多桂木和芙蓉,因为住一楼的关系,每每从窗外望去,天空被分成不规则的几块,细碎的阳光透过,诗歌中所言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真实可感。从诗歌到生活,园林美学使二者相互照亮。在丰富的艺术空间里,这些物与物之间的“相互亏蔽”,从视觉的空间设计到心灵的审美感受,我们在这个系统里完成了藏、露、物、我的统一。(指导教师:环境美学工作室
杨兴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