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视西游(作者:易冬梅;文新学院学生;20161215)

浏览量:    日期:2016-12-22 17:50    作者:乐师校报    来源:校报编辑部     审核人:

         我对《西游记》的接触大多来源于影视作品,出于对那只性格顽劣、勇于冒险、勇猛机智的猴精悟空的喜爱,我将与之有关的诸如《西游记》、《大话西游》、《西游降魔篇》、《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等影视作品细细品味了一番,但这终究是经过导演个人与剧组人员对西游的理解而形成的二次加工品,通过他人的视角真正能看到西游的精髓?我不得而知。出于一颗“悟空粉”的好奇心,我翻开了吴承恩的西游原著。
  在整个作品中,我最关注的便是那只猴子,兴许是因为悟空是整个作品中的中心人物吧,读完整个作品,给我的感受与那只荧屏上的猴子给我的感受截然不同。
  影视剧的人物角色,个个出彩,尽管给了我强大的视觉冲击,可最后只有一只能翻十万八千里筋斗云、能识破一切妖魔的神通广大的猴子形象留在脑海中,尽管精彩,却似有所失。细读原著,我认识到了另一个悟空的存在。作为一只石猴,却将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阐释得淋漓尽致,这只猴子的“本我、自我、超我”在《西游记》原著中得到照亮。
  《西游记》粗略可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大闹天宫”,一个部分是西天取经。“大闹天宫”将悟空的妖性与兽性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个部分更多地是让悟空的“本我”与我相遇,让我对悟空的动物特征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超我”则是在悟空遇到唐僧之后,它不再是一只一想到就令人毛骨悚然的兽或者一只猴精,而是一个血肉丰满,有情有义的猴子。在这个层面,它已不是一只猴子,它具备了人的情绪、情感,带有一定的超越性。一个有着喜怒哀乐的猴子形象跃然于纸上。它将师傅的搭救之恩铭记在心,无论承受了多少次误解,多少次伤害,多少次无辜的“紧箍之痛”,它还是选择了将自己的苦痛抛之脑后,护送唐僧取经,克服八十一难;西游原著的各个章节,都将悟空的“自我”展现了出来,在拜师学艺的过程中、在杀妖魔鬼怪的路上、在搭救师傅的过程中,我看到了悟空的勇敢、活泼、没有心机。它敢于冒险,追求自由,这便是悟空的“自我”。整个西游记情节波澜起伏,峰回路转,离奇而不悖情理,奇幻而自有逻辑,也妙趣横生,尤其是悟空与各色妖魔摩肩擦踵的时候最为精彩。
  除了对悟空形象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我更看到了西游记中唐僧师徒们造福人类的伟大精神。他们去取经不是单纯为了成仙成神,而是以“普济众生”为目的。取经的过程中要经历艰难险阻,要战胜来自自然和社会方面的阻碍,要战胜自己内心的私欲,要磨砺出清净无欲之心。尽管中途八戒有想过师徒几人分行李,各自走天涯,最终还是回心转意,劝回师兄,救出师父。最后,师徒几个到达了西天,取得了真经。经历种种挫折后,悟空已然从一只桀骜不驯的猴子转变为一只皈依佛门、六根清净的取得真经的猴子。从这个作品折射对生活、生命的思考:唯有具有像一颗铜豌豆一样不轻易改变的探索精神与美的愿望,坚持下去,心中的梦才有机会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