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寺在凌云山上九峰环抱中,面对大江西来,丹霞枕衣于侧,左搂鸾峰,右为集凤峰,两峰相对侍立。丹墙碧瓦,绿影掩映,巍巍庄严,一派千年古刹的气势。凌云寺曾名报国寺,因乐山大佛所在,又称大佛寺。唐天宝年间(公元742—755)宦居乐山的岑参在《登嘉州凌云寺》诗中写道:寺出飞鸟外,青峰载朱楼。可见凌云寺早于乐山大佛而存在,并且很具规模。据《方舆胜览》载:会昌前九峰(棲鸾、拥翠、集凤、灵宝、就日、丹霞、祝融、望云、兑悦集九峰)之上各有一座寺庙。在会昌(公元841—846年)四五年间,唐武宗李炎因以僧民“耗蠹天下”,下令灭佛。《入唐求法巡礼记》记:“会昌四年(公元845年)下令折毁天下山房兰若……。未满两百间不入寺额者,其僧民等尽勒还俗。”《旧唐书·武宗纪》载:“会昌五年(公元846年)秋七月庚子、勒并省天下佛寺。”规定“上州合留寺,工作精妙者留之。”凌云寺得以完好保留(其余各峰寺庙被拆除)。并且有如继续造大像工程之类的宏举。当然具有两个条件的凌云寺才留存至今。宋代乐山为兵营据守重地。元顺帝(1333年)凌云寺成为战争场所,凌云寺遭毁。元代末年一个姓李名宗岳的狱卒,他在押送囚犯的途中,深深感到世乱刑繁,冤屈的人很多,逐产生怜悯之心,毅然放走了押送的囚犯,自己削发为僧,在凌云寺当了和尚。宋元之际凌云寺因战乱遭劫,千峰和尚率众对凌云寺进行一次大的整修工程,重振了凌云寺。他死后为纪念他恢复凌云寺功绩,在灵宝峰建殿供奉其肉身,称祖师殿,直到解放后五十年代被毁。
明代作了两次大的维修,明代末年又一次大部份被毁于兵乱。现在我们见到的凌云寺,是清康熙六年(公元1664年)重建和经过多次维修保留下来的。解放后于1976年以来不断维修和保护。
凌云寺是属国家级重点保护的乐山大佛的一组建筑群,由天王殿、大雄殿、藏经楼组成三重四合院布局,均系木结构、单檐式屋顶,穿逗式梁架,至今大雄殿樑上仍保留了精湛斗拱。天王殿前耸立着10株参天楠树,殿门前两侧分列着4座明清两代重修凌云寺的记事碑。门侧墙壁镶嵌着现代重刻“凌云大像碑记”。殿内正中是重新泥塑的阿弥陀佛坐像,两旁是攒眉怒目高大威武的四大天王像:
身白色,穿甲胄,手持琵琶的东方持国天王。
身青色,穿甲胄,手握宝剑的南方增长天王。
身红色,穿甲胄,手中缠绕一龙的西方广目天王。
身绿色,穿甲胄,右手持宝伞,左手握一银鼠的北方多闻天王。
四大天王殿后是木雕金身的韦驮站像,工艺精湛,可称艺术佳品。过天王殿正面是大雄宝殿,现存建筑为明代所建。大雄宝殿正中端座三身(今身佛名曰比卢遮那像;应身佛名释迦牟尼;报身佛名卢舍那佛。)又叫三世佛(过去燃灯佛、现在佛释牟尼、未来佛弥勒佛),两侧是重新泥塑18罗汉、神情各异、栩栩如生。殿后新塑净瓶观音佛像。两边的文殊、普贤、地藏、大势至四大菩萨为明代所塑。后殿为藏经楼建于1930年,两侧有配殿,右殿最先是方丈室,1980年改建成楠楼宾馆。寺庙四周装点庭台亭阁,花草竹木。这里鸟语花香,四季常青。漫步其间,妙趣横生,使人有潇洒闲逸,脱尘出俗,胸怀顿开之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