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路上(作者:周小荷;文新学院学生;20171130)

浏览量:    日期:2017-12-07 12:46    作者:周小荷    来源:校报编辑部     审核人:

         在第18个记者节,我拿到了我的新记者证,“20170101”是我的记者证编号,就这样我成为了乐师里“第一个”学生记者、现今校报记者站最老的学生记者、第二届全媒体大学生记者团最大的学生记者。
  11月8日,我以全媒体大学生记者团团长的身份站在“庆祝第十八个记者节暨优秀记者表彰大会”的颁奖台上,正式被授以任命聘书。当我从领导手中接过那份沉甸甸的聘书时,一声“责任重大呀!”道出了我沉重的心情,我微笑以对“我会努力的!”。台下的老师、我的同级、师弟师妹们为我献上热烈的掌声,我在新记者的眼中看到了当年的我……三年前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表面却淡定自若地来到了乐师,开始了远在异乡的求学之路。“我想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多结交一些朋友”是我加入校报的初衷,“与我的专业对口”坚定了我将所有的鸡蛋都放进一个篮子。然而刚进入校报的我只是“无关人员”一枚,每周来到自强楼二楼20平米大小的办公室里听着江鸿老师一番滔滔不绝的关于采访、关于撰稿的发言,之后看着师哥师姐毫不客气地将采访任务全部揽入“私囊”,那时的我开始怀疑我的“投资方案”。
  直到去年秋季,我接到我进入校报的第一次任务———采访特殊教育学院青年教师魏欣。我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我是又激动而又恐慌,因有任务而喜,又因无措而愁。而在具体采访进程中,我除了喜之外没有愁,反而还多了两份激励与感动。
  一份感动是来自我采访对象魏欣老师。在采访中,身材娇小的魏老师引导着一群特殊的孩子一遍又一遍地做着康复训练。已是深秋时节,魏老师做完一组训练后便已是大汗淋漓。第一次的采访让我印象深刻,因为我在采访中曾偷偷地擦去我眼角的泪水。那一次的采访经历,是我第一次这么真实地了解一个人———不平凡的人;也让我第一次感受到记者的责任与使命———挖掘、报道那些默默无闻却又不平凡的人物。第二份的激励与感动来自我们采访组的指导老师———一位已经退休的老教授李向阳。说来惭愧,李老教授比我还热心、积极于采访,每次采访他都全程参与。在首次访后,李老教授隔天约上我和师姐一起交流他昨天刚写的四五页稿件。“我好久没写字了,手抖”,看着李老教授的文稿,我又偷偷抹了眼泪。
  江老师常教导我们的一句“感动了自己,才能感动读者。”成了我写人物通讯一直奉行的原则。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江老师每次的讲话与他那颗永远年轻的心态,让我从做一枚无悔的“无关人员”坚持到一枚“不可或缺”的负责人;也感谢自己当初那份坚持与坚信。
  今日我又将11月15日的报纸放入我珍藏的报纸盒中,里面的每一份报纸上面都有我的付出、我的成果、我的名字。这些不变的铅字见证着我从事学生记者以来的3年时光。如今,我静下心来回看曾经走过的路,一步一个脚印,我走得很踏实。3年里,我已经记不清经历过多少感动的瞬间,也不记得付出多少的艰辛与努力,往返于采访与学习间,弘毅楼与行知楼之间,我跑过的路程或许可以围绕四川省一圈。

  “我在路上”这句话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形容记者最贴切的一句话。当你看到我的时候,我在报纸上;看不到我的时候,我就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