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过,半世回眸,不如相识一场,就像我和乐山师院报一样,从当初的憧憬、相识,到现在的相依。
能关注校报只因为我热爱着新闻事业,热爱着记者这个职业。对于我想要做记者的这个梦想,家里人是一再地反对。我所崇拜的闾丘露薇、柴静、唐师曾、法拉奇等知名记者,在他们眼中不过是一群“疯子”。是的,很多人都把记者看作“疯子”:加班熬夜,通宵赶稿是他们的生活;无论是寒冬还是酷暑,只要有新闻发生,他们总在现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当我们还在混沌中无知无觉,总有他们的一支笔、一页纸、一个镜头将信息传递。
追求梦想的道路注定很漫长,但如果一味地等待,就永远不会到达终点。于是我忐忑地填了份校报报名表。说实话,大一刚进校园,面试的时候小心脏紧张地跳个不停,就怕被问到一些刁钻的问题。所幸,最后通过了校报的面试,成为了乐山师院校报的一员。
有些人听说我进了校报,都表示很羡慕,“真好,你不用写那六万字的读书笔记啦。”对此,我只能耸耸肩,因为他们不知道我们在校报平时写稿子的字数加起来绝对超过六万字了。犹记得第一次跑采访是学校迎新晚会的时候,从彩排时就开始跟踪采访,迎新晚会结束后的一周时间里每天都在写稿子。我们纠结于每一个文字,每一句话,甚至是一个标点符号,一篇稿子,改了又改,修了又修。几百字的一篇草稿,我们都要斟酌再三,讨论很久,其实最后有可能就用几句话。
但对我来说,做校报记者最有趣的不在改稿子,而在采访。开始的时候觉得挺难的,对着一位受访者都不知道该问他些什么,写些什么。有时真的会出现你看着他的眼睛,他看着你的嘴巴,“相顾无言”地情景。后来有经验了,采访前先联系好采访对象,了解采访任务,拟好问题清单,采访时录音记笔记,写稿子的时候,就一遍又一遍地听着采访录音,梳理采访内容,最后拿出一篇初稿。在几次采访中,从迎新晚会采访时候的青涩无助,到寝室美化大赛时和师姐的侃侃而谈,甚至后来开始独立采访师兄,我不再胆怯,而是自信地成长着。
不过让我真正认识自己手中笔的力量是2016年11月8日那一天,第17个记者节。那一天,乐山师范学院全媒体中心大学生记者团暨新媒体联盟成立。
也是在那一天,我从师姐手中接过了学生记者证。即使只是一张工作牌,即使只是一张学校里的记者证,在那一刻,我似乎真正地开始意识到,我是一个“新闻人”。就在那一天,我突然觉得,自己在乐师这个学校,在新闻这个专业,有无限的可能,突然有了信心告诉别人,我,将是一个新闻人!
如今,我也成为别人眼中的师姐,校报里的老同志了。拿着校报的记者证,晃晃悠悠过了一年,参加了很多活动、采访了很多人、了解了很多事,发生在我们身边堪称为新闻的,有的是早已注定好的相遇,有些则是不期而遇的温暖。
作为记者最基本的客观真实不必赘述,这是对铅字最起码的尊重。柴静在《看见》中曾说:“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记者首先是个人,不可能在任何事件中都保持绝对的客观,写出一篇有温度的文字,需要我们全身心去投入到事件发生的每个过程、去做事件中的各方参与者,而后在写作过程中,做一个合格的旁观者,用理性去写作,旁观不是意味着冷漠,而是不失偏颇。正如采访不是简单的你问我答,你说我写,而是充分将自己融入这场谈话,调动所有的感官去感知受访者的神态与面部表情,用各种细微的动作来使人物更加鲜活。用情至深却又置身事外,所以记者不是人人都能做,一旦做了,便没有理由退缩了。
非常感谢校报,让我在初进大学的懵懂之时,找到了一个努力的方向,做一个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去感受这个时代的温度,去写下这个时代的文字,我们有信心相信让明天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