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用和有用(作者:王 越;文新学院15级学生;20160515)

浏览量:    日期:2016-05-20 17:56    作者:王 越    来源:校报编辑部     审核人:

 

    高中时的寒暑假我常去姨母的养老院帮忙,在那儿经常会和我的一个表姐相遇,她那时在念大学,像许多大学生一样处于一种意气风发自以为是的状态。那时我的文学热情还很热烈,自己也常会写些东西。我身边本少交流的人,加之她与我年纪相仿,所以自然会与其谈些关于我写作的事。而可以预见,当时她的态度是不屑的,在她眼里,我弄的那些东西是没用的,而我也是一个没多大用处的人。我对于这不屑也自是愤愤不平。

  到底如何分辨有用没用?回想起我念高中时那表姐的态度,就会明白她对事物的衡量更偏向于眼前的价值,毕竟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现实一些也无可厚非。我的写作不会立即加增我每月的生活费,而将来能够如何却也难以预见,所以便偏向于“无用”了。由此推之,当今社会上的一些人,衡量价值的方式大抵多数便是如此,总之想要立竿见影地获得利益的,便是“有用”,否之便无。金庸《天龙八部》中的萧远山和慕容博潜入少林寺偷学上乘武功,后来与各自的儿子在藏经阁中相见,几欲相拼;之后从藏经阁中走出位扫地僧,化去了两人身上早已练得走火入魔的少林武功,消解了恩怨。扫地僧说,少林上乘武功戾气太重,每修炼一门,都需记诵相应的经书以化解之,否则愈是修炼,戾气愈重,便一步步走入魔道。那扫地僧不忍两人因偷学武功而走火入魔,因此在那武学典籍的旁边放了许多佛经,希望那两人也能像偷学武功一般研读佛经,谁知道那两人却对其置之不理。在他们眼中,武功是“有用”的,因为能实实在在地作用于身上,使其变强;而佛经是“无用”的,因为它的效用不能立刻显现。武侠小说虽为虚构,但所谓艺术源于生活,如今社会上的急功近利之风只怕更甚,许多人一心只想着如何武装自己,一些看不到眼前效益的事物则被其定义为“无用”。就像现在大学中常见抱着四六级英语书记诵的人,而静下心来读诗的学生却已经少之又少。

  古时的追名逐利者,苦读诗书,只为作好八股以求取功名,在当时实在是大大的“有用”,但到如今存于后世真正能够滋养人们精神的反而是当时看来“无用”的闲作,古代的文学家和诗人,大都是遭了贬谪后为排解愁闷之心做些看似“无用”之事,反而在无意中成就了千古名篇。

  “有用”的东西总有一个近前的目的压在上面,驱使人更多的是欲达成的目的而不是本身的兴趣,做事时的创造力和愉悦感便都淹没在这一个目的之下。而那些“无用”之事在于它的非功利性,我喜欢,所以要去做,不去想能够达成什么,只是在这过程中让自己快乐,正是这种感觉,才更有利于去将一件事物完成得尽善尽美。诗文“穷而后工”,大概便是有这一个方面的原因。

我如今进了大学,那曾经被表姐批为“无用”的事像是慢慢发挥了效用,只是文学热情早已大不如前,傻白甜的狂热就要消逝,剩下的是些疲惫和卑微之感。但这疲惫和卑微也未尝不是件好事,它能让我更冷静地去面对我所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