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寒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作者:周俊麒;美术学院退休教授;20160915)

浏览量:    日期:2016-09-22 17:57    作者:周俊麒    来源:校报编辑部     审核人:

——武汉大学西迁乐山办学记


乐山与乐山师范学院有一份宝贵的遗产,那就是1938-1946年抗日战争日益紧张时期,武汉大学内迁乐山的办学历程及其艰苦创业的不朽精神。

1937年夏天,武汉东湖碧波荡漾,珞珈山枝叶繁茂,武汉大学被视为“世外桃园”。同年12月,南京沦陷,1938初,日军三面围攻武汉,形势岌岌可危,武大内迁被提上日程。1938221日,武大第322次校务会议决定:将1-3年级学生内迁到四川乐山。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成立迁校委员会,并设办事处,先将部分重要图书和精密仪器运抵乐山。

对于乐山来说,1938年春天跟往常一样,人们日出而作,日暮而息,生活平淡无奇。但不久便听说武汉大学要迁来乐山,政府寻求居民积极配合,并说学校里有很多名人,人们有些好奇和不安。很快,武大迁校委员会委员长杨端六教授,和委员邵逸周教授沿江而上,抵达乐山,消息一传开,整个乐山城沸腾起来了。

19383月,部分教职工和1-3年级学生共600余人,一路栉风沐雨,几经辗转抵达乐山。429日,师生在乐山复课。7月,王星拱校长同本部教职工抵达乐山,正式在月咡塘文庙挂上“国立武汉大学”校牌,学校共设有文法理工4大学院及15个学系,7大学生宿舍遍布乐山各地,将乐山这个小城迅速变成了一个大学城。其中,工学院就坐落在乐山师范学院原址上。学校因陋就简,严谨施教,渐呈中兴之气象。师生们日与乐山大佛相邻,夜以三江为伴,切磋学问,立志报国。

1939819日,日机轰炸乐山,武大师生有数十人伤亡,数间教授房屋被毁。武大师生在日机飞走后,迅速组织施救,救死扶伤,奔忙不止。目睹情景的叶圣陶先生含泪赞叹:教育奏效,青年有为,舍己为群,何事不成。

一所大学的百年激荡史,贯注着一种传统与精神,那就是武大“明诚弘毅”的校训。“明诚”出自《礼记·中庸》:“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教育就是要发掘受教育者个体的“诚”,最终让“诚”自作主张。而“弘毅”则出于《论语》,其文曰:“士不可以不弘毅,而任重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不只是拥有一技之长的人,还要弘扬正义,百折不挠,甚至要将此作为一生之责任。武汉大学在乐山走过的路程,正是校训精神的呈现,即使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危急关头,也执著地守护、弘扬着武汉大学之精神。

武大乐山八年,也是师生艰苦奋斗的八年。吃的饭里渗满了砂子、稗籽、老鼠屎,被称为“八宝饭”,午晚两餐,八人共一钵老青菜。有的终年以豆腐乳度日;有的学生连袜子都穿不起,光着脚穿鞋,用报纸垫底保暖。

老师的遭遇也很差,工资打折扣,物价飞涨,学校无力安排住房,教师只好向居民和附近农民租住。为了谋生,教师要卖衣物补贴,到中小学兼课,当家庭教师。当时中学为避空难迁到乡镇,教师得在数十里途中来回奔走。吴熙载教授在《兼课记》中回忆说:“我在武大工作八年,差不多有七年时间过着兼课生活,每个星期都必须来回奔走乐山与牟子乡之间,一到县中(当时县中在牟子乡),在三天内连珠炮地上完20节课,晚上为学生批改作业和备课。三天后又风尘仆仆地赶回武大,准备实验和上课。

中文系“五老八中”之首的刘永济教授,也被迫在一家裱画铺里挂牌代课写字,他在一首《浣溪沙》中描述了当时的凄凉窘迫:

煮字难充众口饥,牵萝何补破残衣。

接天兵祲欲无辞,一自权衡资大盗。

坐收赢利有伧儿,一家欢笑万家啼。

尽管生活艰苦,但师生们依然弘毅自强,苦中作乐,弦歌不绝,武大中文系教授李健章有《移居西湖塘武大简易宿舍》诗,这样描绘当时的艰苦的生活及其怡然自乐的情怀:

高西门外西湖塘,半新半旧两排房。为图速成且工省,因陋就简有妙方。栋下中分为两户,竹片作筋泥巴墙。石灰土造水磨地,白板单扉小木床。天然四壁成方丈,狭小无须用笏量。门连窗接左右舍,声息相通互不妨。我分其中一斗室,亦聊洒扫略铺张。窗前安书桌,拂拭照座光。文房存四宝,短几摞缥缃。抽屉放碗盏,床下塞衣箱。……室虽小,足自藏。物虽少,亦堂皇。朝吟诵,暮徜徉……

尽管是山河破碎的非常时期,但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依然很严格。当时,西南联大、中央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实行联合招生,武大学生入学后,还要进行甄别考试,不及格者,一律拒之门外。本科考试把关极严,两科不及格者补考,三科不及格留级,若有一科0分,则给予除名。1938年武大招生481人,到四年后毕业,仅有214人,连一半都不到。在这样管理体制下,学生勤奋学习,在教室不足的情况下,就把被子叠起来放书,条件好的学生把小桌子放到床上学习,有的学生则是去乐山城各处的茶馆。一时间,喧嚣的茶肆,幽僻的野外,空旷的河滩,庄严的寺庙,都成为了学子们静心读书的地方。

因为优良的传统和严谨的学风,学生们都十分自爱,赵师梅教授考试时把题目抄在画板上,然后挥笔写上“Honour System”(荣誉制度),头也不回地离开了。没有人监考,学生们严格地遵守考试纪律。

有一次,吴其昌教授出了一道很难的考题,学生中无人能答,全部都情愿交白卷也不愿作弊,结果那次考试全部0分,全部重修。老校友回忆说:武大给予他们首先是德,其次才是知识。

武汉大学在当时抗战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在乐山不仅得到保存下来,而且有所壮大,跻身“民国四大名校”之列,学校规模也蒸蒸日上。在校生从西迁时600多人,增加到回迁武汉时1700多人,教学设备和办学条件也有很大提升。

武大还努力造福乡邦,服务社会,积极开展学术讲座,普及文化,开设工厂。学校还每年为乐山地方培养会计、机械、冶金方面的技术人才。1942年武大在乐山举行了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展,对乐山普及大众科学知识具有深远意义。武汉大学在乐山八年,不仅为乐山留下了许多优秀人才,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内涵和精神延绵至今,这一宝贵的“武大遗产”将继续传承并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