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来乐师报道的情景仿佛还在昨日,南校门站着许多举着牌子的师姐师兄们,李禛师姐穿着文新学生分会志愿者的衣服跑出来接我,炎炎烈日,来往的人脸上都被太阳晒得通红,脸上的汗珠在阳光下发亮,篮球场上充斥着报名的新生,一顶顶帐篷连在一起,整个场面十分热闹。交完报名资料后跟着师姐前往女生宿舍,从北校门蜿蜒而上武珈山那条路的坡,陡,长,费脚,让带多了行李的我,记忆尤甚。
很快,就到了大学必有的课程——军训,每天早七点至晚九点的训练让我有些吃不消,早晨拖着困倦的身子,揉着眼睛快步到达指定地点集合,每一次都对那条坡一次又一次地熟悉,夜晚披星戴月地拖着疲惫的麻木的双脚慢慢地沿着那条坡走回寝室。军用胶鞋在脚下不停地被挤压挤压,不停地踏脚踏脚,篮球场的绿色胶地布满了胶鞋的脚印。站军姿时埋怨地太硬,脚太疼,对脚下这块土地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临近午时,最喜欢的,莫过是营长的那句“二连带走”,然后整队前往食堂,训练了一上午早已累的没有力气了,拖着双腿麻木地跟着队伍前进,从篮球场上往武珈山食堂的长长陡峻的坡让共享单车望而却步,整齐地码放在坡下。然而行伍却要一步一步地走上去,并不时叫出响亮的口号,上坡时略拘着身子,感受脚尖传来的水泥地凹凸的触感,脚后跟还没落地就又迈出一步了。
乐师的重头戏自然是上课了!从宿舍下来去行知楼,其中的蜿蜿蜒蜒更是多的不胜数,一座桥加一道梯直接连接了北校区和南校区,下了天桥又是一个略有上升趋势的坡,特别是时间紧急的时候,背着包狂奔,感觉脚下就是不着力,跑到行知楼早已累的气喘吁吁。下课时简直可以用人潮来形容了,四五行人挤满了人这条道,人群中还会穿梭出电瓶车用喇叭声催促行人挪边。每天重复来往与这条路上,周边的一木一景早已了熟于心:道路一旁是攀附田格的藤蔓,另一旁是苗条茂盛的翠竹,下午还可以听见音乐学院中传来的袅袅琴声。
到了行知楼上课,学院的专业课一般设置在四楼或者是五楼,每次上下课的高峰期都会被挤在楼梯间随着人群缓缓流动,抬眼便可望见攒动的人头,却要随时注意脚下别把他人踩着了。
每天包里就会装上当天的课本,在每个教室辗转,遇上幽默风趣吸引人的讲师还要速速去占座,唯恐落后,若是遇到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在同一个上午,作品选和文学史四本砖头书是必不可少的,此时肩膀也可以从另一个方面感受沉甸甸的学业压力。
聊了行知楼怎么不谈谈旁边的图书馆呢。博尔赫斯说过“这世上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乐师的图书馆可不是天堂嘛,负一楼的期刊杂志,二楼充盈的文学小说,国内的,美国的,俄罗斯的……五楼的丰富的英语类书籍……真是种类丰富,数目繁多。在一堆充满年代感的书籍里,没准就会发现上个月才出版的新书已近悄悄地立在那儿了。
于乐师,我只是来往学生中的一滴水,汇入乐师这条大河中,像正常的他人一样,四年,来了又去:于我,乐师却是我最美好年华的寄居地,从这里,我将从幼稚走向成熟,从稚嫩学生成长为职场菜鸟,或是继续着我的学业。而这些求学的经历和记忆都会铸成生命中的最美华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