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条宽敞的路(作者:王艳娟;文新学院学生;20171030)

浏览量:    日期:2017-11-17 21:19    作者:王艳娟    来源:校报编辑部     审核人:

         “门前的竹子砍了呀?”
  “是啊,竹子砍了,道路就通了,心里也宽敞了。”
  暂别桂花飘香的校园,挤过双节拥挤的人流,我终于踏上了归乡的旅途。大巴穿梭在高楼大厦间,我抬头一望,天是灰蒙蒙的,这犹如巨人般的楼盘,齐刷刷地矗立在眼前,让人心头猛地一颤:“我又可以回到那个温暖的小窝了”。
  我温暖的小窝是“南国灯城”里的一盏“小明灯”,是“千年盐都”下的一口“小盐井”,我温暖的小窝有一个追梦的名字———荣县。
  大巴驶出了乐山,经过了自贡,开进了荣县,转站,一路颠簸,终于到了我住的小乡村。走在长满青草的乡间小道上,看着再生稻染绿的农田,闻着下雨后泥土的芳香,我轻轻闭上了眼睛,聆听着鸟儿的欢唱,体会着这久违的心动。
  出神间,我走到了竹林下的人家,忙着做饭的阿婆亲切地出门问候,看着这熟悉的笑脸,我不由得加快了脚步,跳着奔向竹林尽头。
  走到院门口,我却被眼前的景象楞住了,原本葱葱郁郁的翠竹间砍出了一条长长的通道,竹子横七竖八地倒在路旁,那近处的芍药却开得正欢,绿叶上还挂着晶莹的雨珠。
  我呆了几秒,又恍然明白了:是‘改造计划’开始了吧。
  我听大人们谈起过我们村的‘改造计划’,其中“修路到家”便是其中一项,四五米宽的便民路要落实到每家每户,各家就必须得自觉清理“杂物”。
  看着那些竹桩,心里有些伤感,但又看着这变亮敞的村路,却又真如奶奶说的“心里一下宽敞了”。
  我期待着竹林背后的景象能给人新奇震撼的视觉冲击;我幻想着过年回家能在门口一眼看见那蜿蜒缠绕的银色路带;我想象着村里小孩儿下雨天也能穿着小白鞋一路欢唱到校园;我享受着心里这真真切切的明亮与希望。
  记得有人说过“了解一座城市最好的方法便是去坐它的公交车。”国庆期间我挑了个空档去了趟县城。投币,上车,还是一样的蓝座椅,一样的宣传语,不一样的是作为看客的心情。我习惯性地拉开窗帘,看过往的车辆;看行走的路人;看街边的商铺;看这许久未见的我的小城。我看到了远方嫩黄的山,没有记忆里的红砖灰瓦,有的只是野花,是草从,是那承诺过的青青树苗。
  “双溪湖到了,请要下车的乘客……”我起身,顿了几秒,又坐下了,我不愿中断这场机会不多的“旅行”。依旧灰蒙蒙的天,还有丝丝白雾,水汽笼罩下的双溪湖像极了戴着面纱的异域少女,那头上的红丝带是新修的堤坝,“化妆师”还忙着整理柳树的枝桠。
  车继续往前开着,过了好些个站,到了县城一中,学区房还在紧张地修建,已完工的住房改了往日的黑白色调,贴上了欧美风格的墙砖。恍惚间,又到了下一站———荣县大佛,举办了灯会的大佛街比以往更加热闹,小商小贩还吆喝起了流利的“荣县普通话”。路过军政府旧址时,我连忙收了收双脚,这经历了辛亥革命的小城,是该有怎样的豪情和沧桑?
  最后,我在母校的路边下了车。我穿过了长长的文庙街,来到了熟悉的母校。跨过了门前的小石阶,走过了“文化路”的名人像,我坐在了假山旁的石凳上。看着光荣榜上新旧掺杂的笑脸,我又不禁想起了我的高三,我那累却充实的高三,我那挫折与奋斗交替的高三,我那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前往自习室的小学妹从我身旁匆匆走过,教学楼上“为明天奋斗”的横幅正在随风飘动。
  我起身,拍拍衣服,抬头,朝阳正好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