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师范学院旁名胜——观斗山(作者:周俊麒;美术学院退休教授;20160315)

浏览量:    日期:2016-05-20 17:21    作者:周俊麒    来源:校报编辑部     审核人:

 

   在滨临大渡河的师院前门左右两侧,各有一座名山,仿佛是两只明亮的眼睛,照亮古往今来的沧桑变化,人事代谢。左边是观斗山(即乐师附小所在地),右边是北斗山,它们各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载入嘉州史册,流传千古。

  观斗山,位于古瞻峨门外,其西北与古西湖塘相连,山下与现在的自强楼相邻。如果没有周围现代建筑,站立山顶,可东望凌云山峰,西眺峨眉仙山,南览凤州田园风光;北观挂榜山、高标山(老霄顶),三江秀色,嘉峨大地,一览无遗。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观斗山则因杨雄寓居此山而扬名。杨雄(公元前33年———公元18年),字子云,蜀郡成都人,西汉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明《嘉定州志》载:“杨雄寓居于此。城西一里有杨雄山(现观斗山),石洞深邃,先辈题咏颇多且雅。”清同治《嘉定府志》载:“杨雄故居在杨雄山,旧名杨雄观,有西蜀子云亭,宋至道三年(977年)朝廷赐名延祥观。”宋王象之《与地记胜》载:“读书洞,在后溪延祥观,本名杨雄观。观有子云读书洞,洞有子云像,高三尺许,有二石人列侍。”以上史料得知,杨雄当年隐居于此山,以洞为室,潜心读书,其所著《法言》、《太言》、《方言》等书对后世影响甚大,为文人学士所敬仰。为了纪念他,后世将其寓居的这座山取名杨雄观,建西蜀子云亭,后来又叫杨雄山,宋至道三年赐名延祥观,后来还建造了一座延祥观大钟,悬挂于观外。他曾经读书的山洞里,置放他的画像,文人雅士撰诗赋文,以表仰慕之情。宋开禧二年,(1206年),嘉定知府魏了翁特为延祥观钟撰写了《嘉定府延祥观钟铭》:

  三五之运,徵为五声,周流相济,混缓相存。

  人于天地,禀气受形,盖以声律,一本而生。

  故为大镛,以首八音。夙夜听之,和平其心。

  是谓天合,匪石匪金。乐废礼坏,声谢器沉。

  二氏之宫,仅存至今。制虽戾古,所发亦深。

  尚敬尔聪,后帝女临。

  铭文大意是:此钟铸造于良辰吉日,依五音之原理,调配相济,浑然而成。钟韵声律和谐,似与人受形于天地,一本生存,故为洪钟大吕矣。夙夜鸣响,其声非金非石,为八音之首。犹如天籁之音,令人心旷神怡。尔后世风日下,礼崩乐坏,其音渐沉,仅存其身。

  杨雄观成为历史文化胜地,受到古代诗人赞颂。

  宋人陈兑有《延祥观》诗:

  两受君恩辞魏阙,重寻香路入嘉州。

  延祥观诗杨雄宅,好住玄门第一流。

  明嘉州子孝坊人蔡桢有《子云草亭》诗:

  独步城西路,萧条一草亭。

  古苔环径碧,修竹绕轩青。

  石凿观书处,碑镌陋室铭。

  草玄今已矣。千载仰遗型。

  从诗人的描述,可以看到明代前后杨雄山的荒落情景。

  历史文化厚重的杨雄山为什么又叫观斗山呢?一种意见认为,山上有宋至道三年赐名的延祥观,观内有“斗坛”,是道教大师张道陵天师墓,因此取延祥观之“观”,“斗坛”之斗,故称杨雄山为观斗山;另一种意见认为,观斗山前天空开阔,易观天空星斗,故名“观斗山”。清代时,子云亭、延祥观、玉皇殿、斗坛等,已荡然无存,人们也不再称杨雄山而改称观斗山了,唯一不变的是山周围的景色依然秀丽迷人。晚清进士赵熙有《观斗山》诗云:

  苍苍云木隐茅庵,照影铜河水蔚蓝。

  画出嘉阳秋更好,出城黄叶即江南。

  1948年,外迁来的乐师附小占去了观斗山大部分,仅剩临河的小部分。上世纪50年代,乐师附小西边的山坡上还有一座古庙,正殿雄伟,菩萨威仪生动,香火旺盛。至迟至90年代的观斗山,仍是林木繁密,特别是那里的黄葛树,枝叶繁茂,绿荫如盖,仿佛仍散发出浓浓的仙灵之气。之后,观斗山日渐荒凉,藤蔓遍地,不见了昔日高大、古朴的黄葛树。2013年,观斗山被彻底挖掉,建起商住楼,观斗山这一名胜之地完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