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红楼(作者:吴美琦;教科学院学生;20161215)

浏览量:    日期:2016-12-22 18:02    作者:乐师校报    来源:校报编辑部     审核人:

         文学虽浩瀚深邃,但终究是来源于生活的,《红楼梦》也不例外。
  曹雪芹笔下的四大家族由盛到衰正是他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曹家曾是江南一带声名远扬的官宦世家,红极一时,却于雍正初年朝廷内斗遭受沉重打击,偌大家族从此一蹶不振。幼年时期的曹雪芹只得结束了锦衣玉食的生活,不得不随家牵往北京。经历了人生的重大转折点后,这个小小少年饱尝世态炎凉,一直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到了晚年,他的生活更加贫困,门前“满径蓬蒿”,经常“举家食粥”,风烛残年。每当我手捧红楼,用指尖触摸“红楼梦”这几个字时,仿佛感受到了雪芹老人描写红楼时的热忱,一幕幕扣人心弦的场景都在眼前浮现。痴男怨女真乃宝玉黛玉也。
  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一棵绛珠草,后来这绛珠草修行成了仙女,因为这灌溉之恩未报,一直忧郁伤感,便随警幻仙子下凡把眼泪还给神瑛侍者,因为这一段传奇,便引出了无数故事。情窦初开的年纪,我自是最喜欢倾听宝黛的故事,宝玉思想自由,不受封建礼教束缚,酷爱读一些古今小说和传奇故事,雅致的更不必说。这天早上,宝玉携西厢于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细细研读,正看到“落红成阵”时,一阵风来,树上的桃花落得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下来,又怕脚步践踏了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一回头,却见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里拿着花帚,只道把花扫了,装在绢袋里,埋在土里化了,岂不干净。宝玉听了有理,正要放下书来帮黛玉收拾,却被黛玉接过书来默默记诵。宝玉笑道:“我就是那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二人便开始了日常甜蜜的打闹,情趣相投的两人早已心系彼此,爱慕不已。
  林黛玉每年春秋两季必犯旧疾,今秋多游玩了两次,比往常的病又重些,所以总不出门。到了傍晚,淅淅沥沥下起雨来。天阴得沉黑,兼着那雨滴竹梢声,潇湘馆里更觉凄凉。黛玉心有所感,便在灯下作成《秋窗风雨夕》诗。吟罢搁笔,方要安寝,只见宝玉头戴箬笠,身披蓑衣来了。黛玉好笑:“哪里来的渔翁!”宝玉对黛玉无微不至,忙问吃药没有,又举灯觑着眼细瞧黛玉的脸,还要把蓑衣和斗笠赠与黛玉,黛玉却说戴上斗笠像个渔婆,说完才想起与方才说宝玉的话相连,羞得满脸飞红,伏在桌上咳嗽个不住。一会儿子夜深了,黛玉又让宝玉点了玻璃绣球灯回去了。读到此处,夕阳的余晖正好映照在书中字里行间,文字泛着金光,由内而外地散发着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或是陶醉了,亦或是疲倦了,但无论如何,总是希望时光停留在这一刻。
  宝黛的爱情令人神往,最终的结局却也让人痛心。封建社会中不乏对美好纯真人间感情的追寻,也同样有着对道德败坏和伪善作风的唾弃。古老艺术品虽然看起来不够“新潮”,但它恰如醇酒,存放时间愈久,香味亦愈浓郁,给人带来的享受是永恒的。而阅读古代经典小说———《红楼梦》不啻是个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