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瞳下乐师”征文作品选】雨后(作者:张洁;文新学院学生;20180602)

浏览量:    日期:2018-06-02 21:34    作者:张洁    来源:校报编辑部     审核人:

南方的雨是缠绵的、细碎的。雨后是一派空濛的景象,水汽氤氲不散,常常把枝叶撒得都是绿意。乐师的雨亦是如此。

因求学之故,来到此地,两年之间,只觉忽然。恍惚中又不知过了多少艳日,多少有风有雨的早晨。在乐师,算是偏安一隅之地,似乎应了“闹中取静”一说。而真正有所感触的,还是雨后。

乐师的树木很多,枝枝叶叶,相互掩映。夏日荫荫,冬日郁郁,有雨来时,滴答的声音很是好听。我常常喜欢在无事的雨后,撑伞出去走走。

雨后的行人往往很少,稀稀拉拉的,偶尔一两声鸟语,衬景得很。雨伞的颜色不一,伞面下可以见一点点下颌,看不清楚主人的模样。空气中有一丝细细的香气,说不出来是什么花,许是三月间开得繁盛的七里香,许是艳艳的杜鹃,和着泥土湿哒哒的气味。

走至长廊处,可见繁茂的七里香枝叶。碧绿中绽开朵朵白色的小花,宛如一丛丛碧浪中张开的白帆。这里不时有人在一蓬碧色下看书,假设有阳光透进来,便会被过滤地只剩下让人心悦的颜色。偶尔,累了小憩,抬头可见在绿叶间映衬得愈加高远的青空。

往下,辗转阶梯、石板之间,行于积水之上。积水中可见青空与下垂的叶子,偶尔出现一抹艳色,便能想到淡妆浓抹总相宜之句了。足底与积水之间,若是人初静时,可听清晰而粘滞的“踏踏”声。想来,诗中游子哒哒的马蹄声必是要打破江南的宁静的。

行途中,若是到了教学楼旁,必要伫立久久。此处是学子们的钟爱之所,若不是雨天,怕也得不了独自的清静。

最爱的是那一茏架在长廊上的紫藤,最喜的是雨后的紫藤景色。三月间,春色正好,桃梨也开得烈烈,然雨后最好看的,还数紫藤花。便如梨花是经不得风雨的,不然前人也不会有“梨花满地不开门”之说。雨后的紫藤,藤蔓与花之间还凝着朦胧的水汽,坐在木凳上,偶尔会有凝结的水滴滴落下来,间或掉下一朵浅紫色的小花,颇有人闲桂花落的雅趣。而一串一串的花是不会掉落的,她们像美人口上的胭脂,只拭去一点点,姿色是毫无影响的。那掩映在藤蔓中的眉目依旧美得让人心动。

教学楼旁,还有一处清静之地。池塘、木桥、樱花、长椅、假山,构成一幅中国式的水粉画。用水粉而不用水墨形容,大约是水墨的意境太好,而描摹景物不足。近观之中,我不能描绘成隐隐约约、一黛远山。而雨后则不同了,雨后的画是沾了水的灵气的,墨色可晕染一二。最有画意的是从一树横斜出来的梨树枝丫入手,接着是雨后泛起涟漪的小池塘上,那湿漉漉的木桥,再接着从枝叶中透出几个图书馆竖排着的大字儿......

若是风景看得累了,便可寻一处歇脚。雨后的景致和气息都好,停下来细细品亦是不错。

见多了课间熙熙攘攘的人群,听多了晨间郎朗的读书声,看多了此地热热闹闹拥挤着的蓬勃生机,似乎,雨后安静清明的乐师,更是我心中属意之地。似乎,从这静默之中,可想、可听、可辨。

往往追寻那种轻灵闲逸之感,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句,又如“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之句。而后,我攸地发现,在雨后闲步乐师,与诗词中所讲,亦有相通之处。

近日春雨足,不期的,便会下一场缠绵而细碎的雨。滴滴答答,无边无尽。待得闲散之日的雨后,我怕是还得去看看。若有友人同行,甚好,无,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