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部经典名著,最爱的还属《三国》。忠肝义胆,梁山聚义的《水浒传》;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红楼梦》;历尽艰难,西天取经的《西游记》,确实各有千秋。但硝烟四起,尔虞我诈,阴谋阳谋层出不穷,惊人心、动魂魄的《三国》却始终扣人心弦,全程无尿点。
读了《三国》之后,印象最深的不是曹、刘、关、张,也不是白袍将军常山赵子龙,更不是轻摇羽扇,指点江山的诸葛孔明,而是一个出镜率并不高的东吴将领,凌公绩。
其因有四。
一者,少年丧父,坚强隐忍。凌统字公绩,吴郡馀杭人也。遥想当年,孙权征讨江夏,欲灭黄祖,凌父操轻舟勇进,身先士卒,不幸被黄祖的将领甘宁一箭射中。而凌统当时年方十五,冲入敌阵,勇夺父尸而还。书中短短的一句话,寥寥数字就把凌统夺父尸而还的激烈战况一笔带过。可是我读完,却受到了深深的震撼。都说古人十五从军,凌统在父亲的影响下应该更早。世上最痛苦的事莫过于少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可想而知,年少的凌统在没有了父亲的情况下是怎样的坚强。星空满天的练武场上留下他练功的汗水;午夜梦回思念父亲却不能亲手报仇,拼命压抑着自己,滚烫泪水点点滴落在枕边;面对陈勤的奚落,犹可忍,对父亲的侮辱,却不能忍,于是他不顾严厉的军纪,手刃陈勤。然而这并不能给他以安慰,以致事后放声大哭,深切哀恸,无人能止。
其二,勇敢无畏,征伐黄祖。顾全大局,心怀国家,一般的武将,做到前者很容易,具备勇气,具备力量,就可以冲锋陷阵,夺得奖赏。而后者,则需要武将勇猛但不莽撞,侠气冲天也需考虑大局。他与甘宁,本是至死的仇敌,每每看到甘宁得意洋洋,就会想到父亲的英年早逝,父亲的不甘心。所以,他佯装舞剑,意在灭仇。却不想遭到吴侯的阻止,面对吴侯及众人的恳切劝告,为了顾全大局,也是不想伤了吴侯的威信,他跪地大哭,默然离场,不想却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放过甘宁。顾全大局,这是为君为王,更是为人臣子所必须具备的。而这,恰恰是一些武将所没有的。他们自恃武功高强,战功赫赫,进而沾沾自喜,心想连帝王都要给几分薄面,就更不知天高地厚了。孰知,功高盖主,就离惨淡的下场不远了。而凌统则顾忌吴侯的面子,听其言,从其行。他也是一个恩怨分明的人,后来,甘宁救了他,他便把从前的恩怨一笔勾销,更是与甘宁结为生死之交,为东吴打下一片江山。
其三,十日为期,可当大任。政治才能,是很多武将没有的东西,这也是凌统与众不同的闪光点。想当年,瑜亲点兵,欲救甘宁于彝陵,问公绩能否暂代其职。公绩以十日为期,与瑜约定。十日之后,必当归还。
由此,可以看出,凌公绩不但上得了战场,杀得了敌人,还可端坐一方,施展政治才能,乾坤运于掌,保后方安定。
其四,亲贤接士,国士之风。“虽在军旅,亲贤接士,轻财重义,有国士之风。”有人向孙权举荐凌统的同乡人盛暹,本想凌统会嫉妒盛暹有过于他的才能,没想到凌统披衣夜起,亲执他的手面见孙权,其爱才之心显而易见。《三国》中给我印象最深的爱才之人是曹操。他不及穿履,跣足出迎,对从敌人那里投奔而来的许攸事之以礼,亲切待之。然而,许攸是能给他带来利益的人,所以,他才欢喜。而盛暹不但给凌统带来不了好处,也许他的光芒还会盖过凌统。凌统却真诚待他,并且向孙权举荐。还有与他有杀父之仇的甘宁,他知甘宁勇猛过人,可为东吴的一员虎将,虽有仇恨,却欣赏他的才能。这让我想起了另一个人,祁黄羊。举贤不避亲,举亲不避嫌。正是有了一颗真挚的爱才之心,才会有这种广阔的胸怀。
凌统一生金戈铁马,从勇夺父尸到誓死护主,身受重创而结束。在战争的磨砺下,昔日的少年已长成一位深沉内敛,果敢刚毅的名将。他最难能可贵的一点就是,没有把失去父亲的悲痛扩大,而是深埋心底,坚强隐忍,韬光养晦,把悲痛化为前进的动力,才有了后面施展才华的机会。一个人若是经常自怨自艾,孤芳自赏,那他只会沉浸在无休无止的悲伤之中而不可自拔。遑论之后的建功立业,替父报仇。凌统忍一时之悲伤,建千秋之功业,实乃大丈夫也。
凌青云之志,才能统千军万马。
都说乱世出英雄,在三国这个乱世里,英雄们前仆后继,勇往直前地实现着自己年少的梦想。在战场的硝烟里,勇猛杀敌。在高高的朝堂之上,出谋划策。在厚重的帘幕后面,总有一双眼睛,闪着算计的冷光。这是三国,是乱世,是看得见亦或看不见的硝烟,弥漫的地方。
我于经典,只是一个最普通不过的读者。但经典于我,却意义深刻。在《三国》中,拨开战场的迷雾,亦可看到有人性的光芒在闪烁,在历史宁静的长河中,折射出五彩的绚烂。这,就是我所看到的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