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最美青年教师候选人事迹展播(八)】文新学院青年教师齐虎:在平凡中努力发光

浏览量:    日期:2021-05-18 20:30    作者:田青    来源:文学与新闻学院     审核人:杨泽勇

人物简介:齐虎,男,34岁,硕士,讲师。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曾先后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百科探秘》栏目、深圳卫视娱乐中心、甘肃卫视《好人在身边》栏目实习、工作。2014年来校,教龄6年,现为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教研室主任。主讲课程:《数字摄像与视频编辑》《非线性编辑》;科研方向:媒介文化研究、纪录片理论与创作。发表论文8篇,其中核心3篇;主持和参与校级教改课题3项,校级青年项目1项,教育部青年项目1项,2017年至今,连续四年被评为校年度先进工作者。

在平凡中努力发光

齐虎,2014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获广播电视学硕士学位,曾先后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百科探秘》栏目、深圳卫视娱乐中心、甘肃卫视《好人在身边》栏目实习、工作。毕业后,面对继续在甘肃卫视做一名媒体人还是去高校当一名老师的选择时,他选择了后者,离开了家人、离开了故土,只身前往千里之外的四川,来到了乐山师范学院,成为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专业的一名专任教师。初到乐山,尚无住处、饮食不惯,身为师兄也是同事的杨晓军,忙前忙后帮着安顿、嘘寒问暖,学院领导和同事也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关怀,让他有了一种深深的归属感。入职以来,主要教授新闻学专业、播主与主持专业以及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摄像、后期制作以及电视节目相关课程,七年来,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一直不忘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职责和良心,以培养思想独立、勇于担当、普世情怀的新闻人为职业目标。

授业不忘育人

从媒体走上讲台,面对着一群朝气蓬勃的学生时,身份的转变,让他深感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尽管当时的新闻专业建设和发展已初具规模和特色,但在实验条件和实践教学方面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在接手《电视摄像》课时,专业设备有限、与其他高校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最需要学些和掌握的其实不是技术,而是意识和观念,很多学生在影视制作方面的基础非常薄弱,接触和观摩的影片、电视节目有限,这就不得不让他进一步思考这门课该如何去上,如果仅仅只是提升学生的拍摄、剪辑能力,显然无法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于是,在教学过程中他时常给学生布置一些观影任务,甚至牺牲自己的课余时间,每周组织学生集体观摩一部优秀的电影,看完后集体讨论和并做讲解,让学生在技术和艺术层面达到双重进步。尽管现在随着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原因没有将这一活动进行下去,心中有所遗憾,但还是在教学过程不断地对学生在艺术层面进行熏陶,让每一届学生都意识到提升艺术水平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他深知教学只是过程,育人才是目的,也一直秉承着“育人”为先的理念。已经毕业的2014级新闻专业的姚金梅同学,就读期间在学习完摄像课后便利用课余时间去做婚庆兼职,在得知他时常课外实践的名义借学院的摄像机去拍婚礼赚钱时,还发动班上其他同学一起给社会上的婚庆机构干活,由于当时实验设备不足,有些学生在课后进行实践时总是会无摄像机可借,了解了情况之后,齐虎把他找来,询问他是否在生活上有困难,一开始姚金梅态度很差、表示不服气,认为自己用学院的设备去拍婚礼也是在实践,而且也算是在勤工俭学,未意识到自己行为是错误的,在长达两三个小时的谈话中,齐虎摆事实、讲道理、谈感情,最终使姚金梅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保证以后不会再这样。他始终认为对学生所犯的错误不能纵容但也不该一味地批评,而是尽可能地用一种柔和的方式去让学生自己意识到问题并改正。“要做一个有担当、有胸怀、有理想的新闻人。”这是他在教学过程中对自己的学生说的最多的话,他还要求学生走进社会关注社会百态,走出课堂拓展生活阅历,自己也以身作则,和杨晓军等老师一道关注和帮助抗战老兵、城市边缘人、留守儿童,用镜头去纪录他们的生活,用行动去关怀他们的心灵。他说他拍了那么多人,始终都忘不掉一个小孩和一群老人,2015年去沙湾范店乡拍摄留守儿童时,一位名叫代小燕的小女孩与自己的爷爷相依为命,父母在她很小时便外出打工、常年不回,采访时齐虎发现她与家里养的一条灰狗很是亲密,就问到为什么那么喜欢那只狗,代小燕说“因为它从小和我一起长大。”看似简单的一句话,确认他感受到了留守儿童的可怜与无助,时至今日,他脑海中还依然时常会出现代小燕柔弱、无奈的眼神。而一群老人则是生活在乐山的抗战老兵,他们一个个年事已高、时至今日也都相继离世、所剩不多,杨天开、马振华、雷友明、黄允文、吕谷周……,定格在他记忆中的始终是一个个身着老旧军装、颤巍巍举起手敬军礼的画面。

前行不悔初心

工作中,齐虎有着西北人踏实、负责的精神,严肃认真、严于律己、乐于助人,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认真负责的生活态度和工作态度。承担了新闻教研室主任和新闻学专业负责人的工作,千方百计、殚精竭虑,不断探索和思考着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之路,长期熬夜工作、学习导致他已经患上高血压,不得不每日吃降压药,同事们都觉得他年纪轻轻就得了高血压有些不可思议。有一次,师兄兼同事杨晓军便说道:“我发现自从你当了教研室主任后,和我前几年一样白头发多了不少”。尽管如此,在工作上他还是一如既往地体现出西北人吃苦耐劳的品质和精神,对工作上的任何事情都一丝不苟、孜孜以求。2019年年底,初为人父的他在孩子出生不久后,就与妻子赵艺玲两人自己带,父母由于工作和家庭原因无法帮上忙,妻子原本身体不好,上课、带孩子休息不好,身体日渐憔悴,他也曾想过辞去教研室主任一职,为妻子多分担一些,但在妻子的理解和支持下还是咬牙挺了下来。

工作七年多以来,齐虎在教学、科研方面均表现优秀,获得了同事和学生的认可。学院领导也不止一次地称赞他做事情很认真、很负责。2017年至今,连续四年被评为校年度先进工作者。先后以第五完成人、第六完成人身份,教学成果《“一统领、一核心、多平台”的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基于“认知-创新-创业”理念的新闻传媒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及教学改革实践》,分获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8年、2020年两度获校级课堂教学质量奖三等奖。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影视作品、广告比赛摄制三十余部短片,其中获得省级等级奖和国家级奖项二十余项,在四川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四部,三次获得优秀指导老师。此外还指导两项国家级、三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指导学生发表论文四篇,成果丰硕。科研方面,先后主持和参与校级教改课题三项,校级青年项目一项,四川旅游发展研究中心项目一项,教育部青年项目一项,发表论文8篇,其中核心3篇。主讲的《电视摄像与非线性编辑》课程获批四川省应用型示范课程及校级一流课程。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以赛促学、行业人士进课堂等方法与理念,逐渐形成了教学模式与方法新颖、应用型课程特色鲜明、社会效益逐渐凸显的教学特色,培养出了大批专业技能过硬的优秀学生,使得新闻专业的专业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得以明显提升。

平淡不失温暖

生活里,随和乐观,学生们都亲切的称他为“虎哥”,他喜欢和学生打交道,学生们也愿意把自己学习、生活、感情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向他倾诉,他觉得即便自己帮不上什么忙,但至少可以是一个很好地倾听者。学生在工作室剪片子没吃饭,他看到会给带一份饭、一瓶水、一杯奶茶。有一年中秋节,2013级的李巧玲、秦虹宇、黄杰等人有一次为了按时剪完片子参赛,放假了还在工作室剪片子,齐虎路过看到后,从家里专门带了月饼给他们吃。遇到生活有困难的学生,自己也很乐于去帮助他们,2018年,2014级新闻专业的李小青,家庭突遭变故,父母双双患病,当他看到学生们在网上发起的筹款时,默默地献出了自己的爱心,随后在校园里看到她的同学在校园里募捐时,再一次进行了捐助,并向学院领导反映了这一情况,倡议全学院对其进行帮助。2011级的播主专业的周东逸为了自己的理想选择了北漂,辗转换了好几次工作,有一次打电话说起了自己生活上的困难,他立马表示要是钱不够可以给他先借一些。有一次去北京学习,周东逸邀请他一起小聚,吃饭时他便偷偷将账结了,为此周东逸很是生气,但齐虎却对他说,你一个人在北京打拼不容易,这里房租那么贵、生活成本那么高,我作为你的老师怎么能忍心让你花钱呢。这一件件平淡无奇但又暖心的小事背后,或许便是很多学生即便毕业后依然和他保持着联系的原因吧。

当得知将被推荐为“最美青年教师”候选人时,他总觉得自己做的还不够,与那些真正优秀的老师相比,自己所做的平平无奇,他所做的,也仅仅是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积极参与学校综合改革与转型发展,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去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用镜头去纪录时代发展过程中每一个平凡的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