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惭愧哈,我不是什么优秀教师。”接受采访时,张茂一不止一次这样对记者说,“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作为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名老师,张茂一已在教育岗位上坚守了11年个年头。11年来,张茂一以灯传灯,也依旧心灯不灭。
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晚上11点,张茂一的写字台上还亮着灯光,桌上的茶水早已没了热气,书房内很安静,只剩下笔尖划过纸张的轻微摩擦声。
熬夜备课、手写教案,这是张茂一初来师院任教时的常态,在那之前,他是重点中学的高中政治老师,考虑到大学生和中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不同,张茂一有些担忧:“从高中教师到大学教师的转型并非易事,我必须要深化教学内容、拓展学术视野、改变我的教学模式。”
于是,从任教的那天起,张茂一就没有放弃对专业理论前沿的追踪和对教学方法的钻研,边讲课边学习,边研究边探索,感性的认知慢慢聚拢,理性的判断逐渐升腾。
“张老师专业知识储备丰富,上课也有自己的风格和趣味。”18级学生谭瑶瑶这样说道。
张茂一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课堂上常常鼓励学生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是他始终坚持的教育理念,他说:“马克思主义理论这门学科,关键是思想,要引起学生在思想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兴趣。”
除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外,张茂一还要求学生尽量去阅读经典著作。
每学期的第一堂课,张茂一就会给学生列下书单,要求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去阅读。“要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寻求真理。”他经常对学生说,书籍的力量是巨大的,要通过阅读来夯实专业基础,在经典中去感悟理论得无穷魅力。
“我印象深刻的是张老师在讲“东方社会跨越卡夫丁大峡谷”时,巧妙的结合了中国的实际,把比较晦涩难懂的知识讲解得很是生动。”谭瑶瑶说,班上的同学都很喜欢张老师的教学方法,马克思主义的相关课程虽然看似有些抽象枯燥,却让张老师讲得深入浅出,形象有趣。
既为经师,更为人师
下午两点刚过,教室便陆续有人进出,为了占座,18级思政班的同学们都来的比较早,就连平日里最不受欢迎的第一排座位,在张茂一的课上,也是座无虚席。
“茂茂老师总是温柔和蔼的样子,上课也比较轻松,很多人都提前上课。”
“茂茂老师?”
“是的,张老师非常受欢迎,我们觉得这样称呼他更为亲切。”思政班的吴蒋雪解释道,问起张茂一,她有些激动,“在大学遇见像高中一样负责的老师,真的很少。”
每年的考研之际,都会有许多学生向张茂一请教,吴蒋雪就是其中之一。“老师,我应该怎么择校?”“考学硕还是专硕呢?”“复习要怎么规划?”张茂一的微信里,时常收到这样的信息,即便教学繁忙,对于此,他依旧会详细解答。“只要看到消息,我一般都及时回复。”张茂一认为,这是一名老师应有的担当。
来校工作第二年,张茂一就在激烈的竞争中考取了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尽管学校对攻读博士学位的老师没有教学任务的要求,但是他在完成读博期间的学习和科研任务的同时,也力所能及地承担了部分教学任务和系上的管理工作。高强度的学习、科研并没有让他降低对自己的教学要求,在近年的学评教中他都名列前茅,这也占用了他很多空余时间。
虽是人师,却也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学习工作的繁重让张茂一很难兼顾家庭,“我太缺少对两个孩子的陪伴。”张茂一对此有些愧疚,他说:“大多数空余时间我都会用来陪孩子,但还是会坚持阅读,提升专业知识技能。”不断提升学术水平,用知识素养去引导学生,这是张茂一对自己的要求,他认为,作为一名高校老师,不仅要严格要求学生,也应该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学习讲求’学问’二字,要多学、也要多问。”这是张茂一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这样的课程,就应该多思考,多提问,要具备思想性。平日里,下课铃刚响,前来问题的人便围满了讲台,这样的景象在张茂一的课堂上已不足为奇。“他很有耐心,即便是很简单的问题。在生活上也会为我们排忧解难。”思政班的谭瑶瑶素来爱提问,张茂一也是她最亲近的一位老师。“他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引导者,更是我们内心成长的一个引领者。”她由衷地感叹。
踏实研究,永不止步
作为学校跨喜马拉雅研究中心的一名成员,张茂一在2019年5月接到了前往尼泊尔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通知。接到通知后的前几天,张茂一有些犹豫和焦虑:学术研究复杂深奥,结果又具有不确定性,面对南亚敏感而又复杂的国际局势,在中国新的历史方位下,我到底该怎样在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去传播中国政治学人的应有地区主张?
不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那段时日,张茂一每天早去晚回,从社会现实中捕捉选题,从经典文献中吸收营养,熬夜加班也成了家常便饭,即便如此,上课、教学,张茂一却一刻也不耽搁。他说:“既做科研,又做教学,两者并不矛盾,是相互促进的。”
偶然一次阅读文献,张茂一注意到了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这一步,成为他研究上的重要转机。他以这一理论为切入点,探讨中国与南亚是否处于风险社会的概念之下,选题确定后,张茂一有了充足的信心。
会议如期而至,张茂一基于世界风险社会而提出的中国—南亚复合治理路径思考引起了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及尼伯尔等国学者的极大兴趣。这次会议使他切实感到了做学术研究要与国际同行交流的重要性。
而后的几个月,为了继续完善这篇学术论文,结合参会交流的意见,张茂一又查阅了大量资料,并向国内外研究前辈虚心求教,终于在一份国家关系研究的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了《中国与南亚共有性社会风险的复合治理路径探析》一文。该文章的发表得到了许多国内专家学者的认同,3万字左右的论文同时也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全文转载。除开国际政治领域研究外,他的研究兴趣还主要关注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史、政党政治及社会治理等领域。来校工作4年多时间,他先后在《河南社会科学》《探索》《印度洋经济体研究》《党政研究》《理论导刊》等期刊及国际会议论文集刊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多篇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光明网、国研网、中国社会科学网全文转载。目前他已主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主持省市厅级课题4项,主持教改课题2项。“作为高校老师,要有思想,要表达,要发声,这些都是最基本的。”对于此,张茂一始终保持着很谦逊的态度。
对于未来的规划,张茂一希望能在教改、课题申报和论文质量上取得突破,要将个人的发展与学院、学校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实际的行动融入学校创建省属一流本科院校的伟大征程中去。
问及原因,张茂一说:“更多的是想为学院和学校做一些贡献,感恩学院、学校的关心与培养,这虽是大话却也是实在话。”
后记:与张老师交谈到4点,我们互相告了别。几经风雨过后,师院的春意更浓了些,站在行知楼门前,不经意间看见教室里依旧是稀稀落落的灯光,我莫名有些心安。这明明的灯光下,是三尺讲台,是引航,是传承。以灯传灯,心灯长明,唯望千灯万灯相继,传灯之人,得闻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