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事物发生根本变革、引起事物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这是革命的基本含义。2017年9月8日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在《人民日报》的“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文章中提出,要“掀起‘课堂革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2月14日,党委副书记、校长王辉在教学工作会上作了“聚焦课堂教学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主题报告,围绕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向全校教师发出了推动“课堂革命”的冲锋号。
掀起“课堂革命”,思想认识要革新,打造“有灵魂的大学课堂”。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是前进的指南。新时期国家提出了全课程育人的新任务,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促使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的目标要求。意味着课程思政从6年前的上海实践,上升到国家行动,成为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最具创新性的育人新理念、新实践;意味着增加课堂教学的精神含量、人文含量与价值含量,成为新时代高校课堂的新任务。掀起“课堂革命”,需要我们革新课堂教学旧的思想认识,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高度,切实提高立德树人的理想信念海拔,才能真正被时代所承认。需要我们要抛弃课堂教学既有态度,正如全国优秀教师、数理学院高仕龙老师在发言中所说,“态度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与前提”“要围绕课堂革命开展思想解放大讨论”,扎实推进课堂教学从“教中心”到“学中心”的转变。只有这样,我们才不愧于这个伟大的盛世,不负于高校教师的盛名。
掀起“课堂革命”,思维技能要更新,打造“知识性的大学课堂”。思维方式影响认知活动,认知水平决定技能更新。王校长在报告中指出,“教育改革只有进入到课堂层面,才真正进入了深水区”“课堂不变,教育就不变,教育不变,学生就不变”;他强调“‘课堂革命’就是革除当下知识本位、教师主体、教室局限的弊端”。掀起“课堂革命”,需要我们牢固树立“教是为学服务”的思维,让课堂真正回归“学”堂而不是“教”堂;需要我们摒弃“教材中心”和“教师中心”的旧思路,突破知识传授式教学的枷锁,破除“老观念、老教案、老教学、老课件”的认知囚笼,走向学生本位的课堂、走向“以学为中心”的教学。除了课堂思维更新外,还应看到,人工智能正大规模地更新教育的知识体系,如果我们仍然固化在传统的知识体系中,必然会落后于时代。“没有教育的信息化,就没有教育的现代化”。掀起“课堂革命”,需要我们增加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技能,来“革”传统课堂的“命”;要把人工智能、虚拟教学、云上资源等新形态嵌入到课堂生活的细胞与基因中,让传统课堂革新变为有“获得感”“知识性”的新课堂;要跳出“四老”信息茧房与教学技能“无发展的增长”陷阱,欢快地拥抱大数据、云课堂,搭乘信息技术的高速列车,推动“课堂革命”滚滚向前。
掀起“课堂革命”,躬行实践要创新,打造“有质量的大学课堂”。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1.6%,意味着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提供优质的课堂是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内容,也成为新时期高校课堂教学的新要求。可以说,把质量作为教育的生命线,“向45分钟要质量”,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与人生指引,这是高等教育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的现实选择。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行百里者半九十。在任何时候,行动是实现目标的唯一路径。掀起“课堂革命”,需要我们高举质量旗帜,积极响应打造“金课”、消灭“水课”的号召,将静听式、灌输式、教师主唱式课堂向对话探究式、智慧启迪式、学生主场式课堂深刻转变;需要我们立即行动起来,从内到外的倾力投入、倾心奉献,做一个有立场、有智慧、有盐味、有温度的新型教师,让样板课、名师课、云中课、智慧课成为点燃“课堂革命”的“星星之火”,让翻转课堂、信息化课堂、混合教学等课堂新形态“百花齐放”,让“扎根课堂建设广阔天地大有可为”成为共同行动。
“英雄不在远方,伟大就在身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设计学院门涛老师在小组交流发言中作出庄重的表态。党委书记胡丹在总结讲话中,要求全校上下要发扬“敢为人先、臻于至善”的乐师精神,要拿出锐意改革、勇于开拓的乐师人勇气和魄力,牢记教育使命,不忘育人初心。掀起课堂革命,这既是使命更是光荣,既是责任更是梦想,让我们革新认识、积极行动,以一流的成绩,向迎接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