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报道·育人一线风采】第五十一期:野酸枣的别样风华——我校文学与新闻学院野酸枣文化创意工作室人才培养纪实

浏览量:    日期:2020-12-01 17:04    作者:钟校 赵梦瑶 赵媛媛 阮婷    来源:宣传部     审核人:姚志辉

有一种植物,它孤独在山冈,扎根在石罅,耐着性子,在春天里等待春天。

如果你走在南方的乡间小道上,你或许就会看到它。尽管不起眼,却在恶劣的环境中顽强地生长,深深扎根在贫瘠的黄土地里。站在树下,阳光正好,星星点点在它身上闪耀。

坚强又渺小,平凡又特别,这说的是野酸枣。又像是在说他们,那群在“酸枣地”里,正寻觅着文字脉络的人。

小隐隐于野隐于民

“文学创作要植根于民间,关注于民生,而文学创作者,更是要主动感受自然和大地。” 这是文新学院李康云教授对文学创作的坚守,也是他对工作室学员的要求。

时间回到六年前,也就是2014年的某一天,李康云说:“野酸枣耐得住寂寞,经得起风雨,敢于呈现自己充满野性的味道。我希望能够培养出像这样的学生,因为在我眼里,这就是作家的品格!”

他还认为文新学院的学生,就得是才情纵横,文新学院就得培养有才情的人。开口能说标准普通话,上台能演讲辩论,动笔能写好文章。所以,遇到能写好文章、有灵气的学生,他总是充满惜才之心。而成立的野酸枣文化创意工作室,也恰恰为这群热爱文学的年轻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帮助他们提高写作技能,在写作上少走弯路,为他们保驾护航。

于是,“野酸枣文化创意工作室”也就在这一席话下成立了。

至于,为何叫“野酸枣”。或许,这是李老师过去的一份的执念,也是如今的一份情怀。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野酸枣是大自然对山里孩子们的馈赠,他们会细细的感受这自然的美味。轻轻咬一口,汁水沁出,口腔里充斥着一股子酸,眉头也不自觉皱起,这是一种极致的味蕾刺激,吃完后只觉得牙都要酸倒了。而在李康云看来,野酸枣不单单是他们那个年代的童年记忆。野酸枣的背后,有另外的内涵,其带有民间的温度、民间的情感、民间的念想,是匍匐在民间最有味道的一种植物。

野酸枣很小,隐在路边。文学很大,可组成它的故事亦很小,隐在民间待发现。

在乐山大佛背后,就有几棵野酸枣树,但鲜为人知。乐山师范学院也有个“野酸枣文学工作室”,只不过那时亦无人知晓,那群“小酸枣”们,也还在寻觅属于他们自己的“野酸枣”。

满腔热忱灌醉酸枣

不知不觉,他也已经做了几十年老师了。或许,冥冥之中也自有天意,据李康云回忆,当年他出生后,进到他家院子里,与之相遇的正是一名老师。而在四川民间,恰有这样一个说法。说是,婴儿出生后遇到的第一个陌生人是什么样的,这个孩子以后就会成什么样的人,俗称逢生。

再加上李康云打小便对文学十分的热爱和执着,他不禁感叹:“可能这就是命中注定吧!”从业三十年来,李康云一直坚守着自己对文学的热爱,所谓经师易遇,人师难求,李康云对文学的满腔热忱,也影响了一届又一届学生。

在2014年至2015年间,他的学生还没有一个能进北京总决赛,但到现在工作室几乎每个同学都能够为自己挣得荣誉。特别是在最近几年的冰心杯文学总决赛中,其成绩斐然。

“教学和工作室工作都需要兼顾,是否很累?”记者询问。

“值得。”李康云老师的回答。

何为值得?苏东坡吃河豚时,旁边的店家看得心惊胆战,生怕苏大学士出事。而东坡吃完心满意足,只说了四个字:值得一死。李康云说这正像他做老师,虽然很累,但是值得一累。看到学生的进步,他打心底里感到开心,即使再辛苦也甘之如饴,乐在其中。

野酸枣工作室是什么,就是一个热爱写作的老师为一群热爱写作的学生提供的机会和展示自己的平台。

1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刘椿林说她永远记得李康云老师把行知楼对面的一个读书亭称作“望月亭”,上到那里的梯子有101级,登上去可以看到峨眉山,李康云老师常说,这就像是人生历程,久经磨难终见天光。李康云深深地影响了她,有时候,刘椿林说,她常常想象自己是第一天来到这个世界上,看到听到的是什么东西,它们带给我怎样的感受。“李康云老师不仅是写作上的老师,更是人生的导师,是亲切的朋友。”

“过不了多久,我也要退休了,但是即使我退休了,只要有真正喜欢写作的同学,我也愿意继续帮助这些年轻人。”李老师一字一句说得真切。

去寻那文化的烟火

炎炎夏日的一个夜里,李康云接到一通电话。

电话一接通,先入耳的是呼呼的风声,随后听到几个学生既兴奋又得意的喊到:“李老师,我们爬到峨眉山顶上了!”李康云老师的心瞬间提了起来,忙问道:“你们几个人啊?有男同学一起吗?”最后确定是好几个同学结伴而行且有男生在场后,李康云老师才松了口气,又反复叮嘱学生们注意安全。

挂断了电话,他觉得又气又好笑,这群“小坏蛋”,竟搞上了先斩后奏这一套。他在说这群小家伙太不省心的同时,又不得不佩服他们的勇气。因为文学,从来都不是一个屋子、一支笔可以丈量的。它需要去实践、去感悟。乘兴而至,兴尽而返,文人身上大抵都具有这种浪漫的气质。

所谓的文艺,亦不是指那种阳春白雪、高深莫测的艺术,反而,它其实更加贴合我们的生活,有一股烟火气。

每到周末,乐山的美食街经常会迎来一群“不速之客”,这群大学生坐到店里菜点得不多,却非要拉着老板摆龙门阵。美食街的老板们心里疑惑不解,好几次老板们对李康云老师说:“你们学校的娃娃真奇怪,到我店里来又不吃东西一直拉着我问这问那。”李康云听了哈哈大笑,这群学生正是他工作室的学员们,这又是来做调研来了。

还有一次一个男生独自骑行去马边,遇到老乡就停下和他们拉家常,通过这样的方式了解他们的人文风俗和家乡特色……类似的事情经常发生,虽然担心他们的安全,但只要在可控范围内,李康云老师都很支持学员们外出体验生活寻找灵感。主动贴近生活,体悟天地人之间的轮转变化是一个作家的基本素养,也是李康云的创作信条。

李康云和学生们也会一起围坐在草坪上阅读作品,一起在工作室教学楼眺望窗外的三江,一起感受春天桃李盛开的习习微风,一起去品味文化所带来的烟火气。

推敲之思水到渠成

八月的北京特别炎热,马路上热气腾腾,炙烤着路上的行人。

全国青少年冰心杯文学总决赛中,18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周雪倩获得了金奖,这也是她第一次走在北京街头,与乐山的古朴秀美不同,那是一座非常繁华和现代化的城市,对于这里的一切她都感到新奇。

从最初的无所适从到如今的游刃有余,一切看似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但只有她知道那一个个日日夜夜的努力。

就像那一次,她去戒毒所采访。那是仅在电视上才见过的场景——放眼望去只见又厚又高又坚固的门和墙,夕阳照在墙上,肃穆又萧瑟。站在它面前,周雪倩觉得心里像堵了块石头。她看到在加固得很密很密的防护栏后面,一个男人低头剪着指甲,脸上安静而平和……这与周雪倩所想象的疯狂的吸毒者大相径庭,让她感受颇深。

而一篇作品从构思到打磨到最终成型至少要一两个月,而这段时间李康云和学生们反复斟酌推敲。“其实,写一篇文章,也是一次心理的旅程。”李康云笑道。在写稿修改这段期间,也是对于自我不断完善的过程。

“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去努力地投入进去了,一切就是顺其自然的。” 提起《国殇》这首诗歌,18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郑丹阳说这首诗歌的创作过程也是一波三折。

初稿写出来后她一直觉得少了点什么,那些天她逐字逐句反复琢磨推敲。“冰冷的瞳孔,藏着贪婪,罪恶的屠刀磨得雪亮。”是她最满意的一段,加入“藏”和“磨”两个动词后表达更加传神,让整首诗歌从平平淡淡到饱含力量。这样的转变背后是诗歌反反复复修改了五六次,其中一次还是大篇幅的修改。

1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刘椿琳而言也是如此,她的获奖作品《我想和你睡》其实没有什么创作思路,就是有一天和室友一起睡觉,早上醒来的时候觉得那种感觉很美好,就有感而发流畅的把它记下来了。

刘椿林说:“文学和艺术都是源于生活。朱光潜先生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人生艺术化”,就是说创作者也应该是一个专业生活家。”野酸枣工作室的学员们就是在做专业的生活家,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去发现和感受生活,文字的创作自然水到渠成,不需要如何绞尽脑汁去思考。

酸枣花开荣耀绽放

野酸枣文化创意工作室是文新学院成立的首个工作室,自2014年成立以来屡创佳绩,其在教学委员会的评比中年年第一。在第十四届全国青少年冰心杯文学总决赛中,野酸枣工作室成员拿到两项金奖、三项银奖、两项铜奖的傲人成绩。大赛组委会也为乐山师范学员授予“全国青少年冰心文学创作基地”称号。

接着,在2020年6月15日,文新学院收到第十五届全国青少年冰心杯文学大赛组委会发来的厚重快递,乐山师范学院喜获该组委会授予的“全国教书育人先进单位”称号;同时,李康云教授在疫情中一边网课,一边指导学生创作的102件文学作品更是分别获奖。风华美文战疫情,乐师才情敬冰心。这不仅是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的好方式,更是出征未来的好举措。

“这些是荣耀,也是学生们的青春印记啊!”面对累累硕果,李康云老师微微一笑为。是啊!虽是一张薄薄的奖状,但却是同学们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清晨伴着窗外的茫茫白雾,去寻觅人间的文化烟火,翻看过无数的书籍,电脑桌前一字一字“哒哒哒”反复斟酌、改了又改所换来的。

“每一次写稿,也是一次心灵的旅程,在这个旅程之中,我们自己也在逐步地成长。”野酸枣工作室负责人17级国际教育专业的杨靖宇说,“在这里,我学习了很多,也变了很多。”从小桥流水人家的婉约细腻到山河壮阔的雄浑瑰丽,变得是文风,变得是眼界,不变得却是自己青春的热血征途与对于文学创作的一腔热爱之情,这是她对于野酸枣工作三年的总结。

她看着自己曾经写的稿子,仿佛看到了过去的那个自己。不曾想到得不得奖,只是爱上罢了。或许,正是这份爱,点缀了荣光,让其更加绚烂。

2020年渐渐走向尾声,花木掩藏起娇态,寒风阵阵有些刺骨的疼,人们却没有停止奋斗和努力的步伐。野酸枣仍在路上,将继续前行,绽放属于他们的荣耀之姿,青春之态。

学科竞赛实在是一门大学问,它是一个舞台, 让我们学生充分地展现自己潜在的实力,也让大学的生活更加丰富,更能理解《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精神;更能体会“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的内涵,培养了大学生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知难而进的品质。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相信我们秉承着弘毅自强,笃学践行的校训,通过个人的努力和追求,都可以找到自己的梦想,找到属于自己的天空。

挺拔的野酸枣树把它的根深深地扎入土地的深处,汲取着大地的养分,树上结满了饱满的小酸枣,在阳光下散发着诱人的光泽,显然已经成熟了。李康云看着这些小酸枣,想起自己的学生。他们心中怀着对文学的无限热爱,奔赴属于自己的天地和山海,而他站在他们身后,带着祝福与期盼,安静目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