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报道·育人一线风采】第四十八期:十年热忱 ,予我热爱之事业——记文新学院刘瑶瑶老师

浏览量:    日期:2020-11-09 09:18    作者:陈进    来源:宣传部     审核人:姚志辉

进入深秋,乐山的雨少了很多,行知楼外的银杏树也黄了叶子。又到了星期一,一位个子不高的女老师匆匆赶到了行知楼五楼的522教室。上课的铃声响过,站在讲台上的她微笑着问同学们,“大家的个人风采展示都准备好了吧,我现在要随机抽取五名同学进行展示了。”随着她走下讲台,一位被点到的女同学走上了讲台,“大家好,接下来将由我为大家带来我的个人风采展示,我的学号是……”这是来自文学与新闻学院的刘瑶瑶老师正在讲授的教师口语的课堂现场。

探寻:不断反思,探求教学的完美境界

“教师口语是师范专业一门专业技能课,实训性很强,所以我会更加注重同学们的实践练习。”针对这门课的特点,刘老师构思了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她提前给同学们布置教师口语的训练任务,让大家任选一篇初高中的语文课文,然后为这篇课文设计导入语、提问语、讲授语、结课语等。上课时,她会随机抽取5位同学上台展示。“我将这种训练方式称为个人风采展示,本学期每个学生都必须完成两次。”刘老师一边认真听着学生的模拟教学,一边快速记录,在学生完成后给出点评。点评虽然不长,却往往一阵见血,既指出不足之处,又给予了有效的建议。“想要站稳三尺讲台并不容易,光把理论知识学好远远不够,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她总是不厌其烦地向同学们强调。有一次,班上有个同学为《社戏》这篇课文设计导入语,他采用的是提问式导入,“同学们,你们在剧院近距离观看过戏剧吗?”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没有。”同学们的回答令他不知所措,由于未能事先预料到这种情形,最后只能磕磕巴巴地完成了自己的风采展示。 刘老师在点评时,抓住了这个点,随即带领大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最后总结说:“教学是师生之间互动交流的过程,备课不仅仅是备自己的教学内容,还要备学生,大家要不断提高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迅速调整教学设计的能力。”

刘老师为教师口语课程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为了进一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今年她又申报了教师口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教改项目。一直以来,刘老师都十分注重有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反思,常常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评价自己的教学。“老师光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时候,往往不太能顾及学生的感受,这是不行的。”在她看来,老师是学生的领路人,是引导学生思考和学习的人,必须要充分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考虑他们是否愿意接受,是否能够接受,接受以后能否付诸行动。“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学生不接受,不从心底去认可你的教学方式,你的教育教学就是不合格的。”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罗艳红告诉记者,刘老师很具个人魅力,她的课堂幽默风趣,教学能力十分突出,能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同学们都十分乐意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传承:信念为灯,坚守教书育人初心

几周前,刘老师带领同学们进行普通话发音训练,由于发音训练是一种夸张练习,需要尽量张大自己的嘴巴,台下有很多同学总是忍不住偷笑,无法集中精力投入到训练之中。见到这种情形,刘老师暂停了训练,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

“十几年前,我还在上大学的时候,教授我现代汉语的是一位即将退休的老教师。当时,国家的推普力度没有现在大,而这位老教师自身接受的普通话教育也不规范,所以普通话水平不是很好。尽管这样,老教师在课堂上仍然坚持认真地带领我们进行普通话的发音训练。每一次讲解发音要领、示范发音时,她总是特别夸张用力,嘴巴张得特别大,结果发出来的音也没那么标准,于是很多同学都会偷笑,这当中就有我一个。就在我毕业那一年,这位老教师因病去世了。直到那时我们才知道,她一直都在承受着病痛的折磨坚持给我们上课,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那时的我大概从没想过,若干年后,我也会走上三尺讲台成为了一名现代汉语教师。今天,我特别怀念我的老师,因为我正在沿着她的足迹带领着我的学生们进行语音训练。我想直到我成为人师的那一刻,我才真正地走近了她的世界,真正理解了她。”

当刘老师哽咽地讲完这个故事后,台下鸦雀无声,再也没有人在语音训练时偷笑了,大家都在认真地进行发音练习。“我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同学们,站在这个讲台上的每一个老师,当他用尽心力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时,都是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初心。我从我的老师身上感受到她对教育的这种热爱和尊重,她将这种信念感传递给了我,而我也要通过我的教学工作把这种信念感传递给我的学生。代代传承,生生不息,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才能不断繁荣发展。”

热爱:用心培育,浇灌万千桃李

几年前的某一节课,刘老师的课上出现了一位特别的学生。每一节课,他都孤零零地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从不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发现这种情况,趁着课间的时候,刘老师走下讲台与他聊天,谈话间了解到,这是个彝族学生,现代汉语对他来说是一门难学的课程,目前他正在重修。于是,刘老师鼓励这个学生,“我希望下一节课能在第一排看见你,我们可以近距离地交流学习。”第二节课的时候,这个彝族学生真的坐到了第一排。刘老师又告诉他,以后每次上课她都会提前一段时间来到教室,“我会根据教学进度,帮你把教材上的重难点再讲一讲,你自己课下做的题也可以拿过来给我看一看,只要努力,一定可以顺利通过考试的。”随着交流互动的增加,这个学生对现代汉语课慢慢有了兴趣,信心不断增强,学起来也没有以前那么吃力了。在最后的期末考试中,他终于顺利地通过了考试。那一刻,他激动地拨通了刘老师的电话,在电话里不断地重复着,“老师,谢谢您,我顺利过关了。”

两年后的一天,刘老师突然收到了这个学生送来的一束鲜花,上面有一张卡片,写着“亲爱的刘老师,我马上就要毕业了,临行之际还是想要向你表达最诚挚的谢意,谢谢你曾给予我的温暖、关心与帮助!”

“看着那束美丽的鲜花,我觉得我捧到手里的不只是鲜花,还有学生的一颗真心。我现在已经想不起来这个学生的模样了,他是我教过的众多学生中普普通通的一名,而我也仅仅做了一个老师该做的事情,但他却永远把我记在心里了。我热爱我的工作,热爱我的学生,教师这个职业带给我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是任何职业都无法取代的。”

刘老师的手机里现在还存着一张照片,那是一张由学生投票评选的2014年度“我最喜爱的教师”的荣誉证书。十年的教学生涯里,刘老师获得过很多奖励,但她的手机里只保存了这张照片。“这个奖对我来说很珍贵,它代表了学生对我教学水平的认可。我把它拍下来存在手机里用来激励自己,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可以永远做一名学生喜爱的老师。”

进取:潜心科研,汲取新的营养

2015年,因工作调整,刘老师进入四川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研究中心工作。平时,除了完成一定的教学工作外,她主要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科研方面。经过不断的积累,今年她成功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的一般项目。“其实这个选题已经申报了两三年了,我们前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有付出就有收获。接下来,我们再接再厉,努力按时保质完成这个课题。”

关于如何平衡教学和科研的时间,刘老师说,自己力求在讲台上的每一分钟都做到最好,把课堂变得高效,“至少要在自我评价的时候,我有底气说自己已经尽心尽力地完成了教学工作。”刘老师认为科研和教学同样重要,“如果一个高校老师不进行科学研究的话,他的教学水平就会停滞不前,原地踏步。”只有了解了最前沿的一些学术知识,才能为学生输送及时的营养和新鲜的养料,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并不矛盾,它们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你会发现,在很多双一流的高校,课讲得非常好的老师,他同时也是大专家,他的肚子里有货,他讲的课学生很爱听。”

“科研的重要性之一就体现在科研可以促进教学进步”,刘老师前年上过一门叫做“地方文化专题研究”的课程,主要内容就是以专题的形式向学生全面介绍四川的地域文化。“我讲课的那个班当时仅有19个学生,后来我统计了一下,有15个人都选做了地方文化研究方面的毕业论文。”在课程结课的时候,刘老师要求学生们完成一个关于地方文化研究的课程论文,从选题、到具体的写作和修改都对学生们进行了细致的指导。最终,很多同学的课程论文变成了他们毕业论文的写作底稿。“后来我在指导他们做毕业论文的时候,别的组还在出一稿,二稿时,我们的三稿已经完成了。其实这是把我这么多年对于地方文化的研究,转化成了教学内容。学生受到教学内容的启发,以此为切入点,加入自己的调查研究,就会形成一篇很好的论文,这就是典型的以科研促教学的例子,反过来教学也能有力地推动科研的进步。”

 

后记:裹挟着些许寒意的秋风吹了一次又一次,行知楼外铺满了金黄的的银杏叶,讲台上的刘瑶瑶老师还在认真地给大家讲今天的新内容,和她十年前刚到乐山师范学院的时候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