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的教学方式很不错,采用视频加答疑的方式更能理解上课内容,掌握的更好。”“每一堂课老师都会有很明确的课程安排:看视频,做测试,在线答疑,师生互动。都很好。效果也和线下教学一样。”“定时打卡看视频,加上老师解答疑问和课后小测试的方式方法挺好,特别是视频是老师自己录课,就会比较习惯。小测试可以检验每节课的学习效果。遇到不懂的也可以反复看视频。”“老师的解答很耐心,章末检测,习题错的多的也会讲一下,同学们积极参加讨论,非常好。”这些是生命科学学院2019级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在上网课后对黄娇老师的评价。
生命科学学院的黄娇老师2019年博士毕业后回我校任教。回看自己一路走来的路程,她坦言自己对教师这份职业有特殊的情感。为了做好自己的网课,她深入学习了超星学习通平台的使用,并通过平台建课,录制视频,充分运用平台里的群聊、投票、抢答、选人、主题讨论等功能,从零开始学会了上网课,也渐渐习惯了上网课。黄娇老师说:“网络教学是特殊时期的特殊手段,虽然自己谈不上喜欢这种教学方式,但我也能感觉到这种方式的优点,那就是让学生的学习更有目的性,更能理解课堂内容。”
自学剪辑以录播方式上课
“刚开始就是新鲜的感受居多,最开始是考虑到网络可能会比较拥堵,所以就用了录播”,黄娇老师说:“因为我上的《植物学》课程学时是一年,上课的班级我们互相之间也比较了解,所以不需要磨合,直接就进入了知识讲解。”
黄娇老师认为录播的难点在于要熟悉教学视频的制作和剪辑,不能有废话,所以剪辑的工作量较大。在录制之前还要安排好各章节的结构框架和课后测验,准备的工作量也增大了。与过去相比,备课时间就延长了。“上一节课需要备课至少1天,我是一周课上完之后就开始备下一周的课。网络教学后,我补充和调整了以前教学的PPT,在有些内容上做得更细了,希望学生通过看视频,就能理解到知识点。”
课程包建课以主题讨论增强课堂互动
为了更快地进入网课,黄娇老师采用了学习通上的课程教学包,然后根据自身的教学计划,补充资料,对课程包里的内容做增、删、减,并加入自己录制的视频和课后测验。第一次上课,黄娇老师先让学生看视频,然后做测验,课堂后还有30分钟互动,她说:“这是我第一次以这种方式来上课,在互动环节让学生提问,我来答疑,我发现课堂活跃度有了,但是课堂的控制度却不高。”
因为学生之间有差异,课堂上的提问有时候会“跑得很远”,所以在后面的课上,黄娇老师改进了提问方式,由她提前抛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讨论后再解答,这样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课上的内容,黄娇老师说:“对于学生自由提问,我会放到最后,鼓励大家给我留言,或者设一个主题讨论,来收集大家‘天马行空’的问题,我再回答,从而使课堂时间尽量有效利用。”
线上线下相结合做学生的导师
在课堂上通过提问、讨论、互动吸引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后,黄娇老师就觉得这还不够。因为上的课程是《植物学》,要求学生掌握并能区分不同植物类群的形态、特征,这往往需要和实践相结合,于是黄娇老师结合课程安排,给学生布置了相应的课后观察作业。比如让学生拍照采集5种蕨类植物,重点拍摄植物的生境、孢子体(包括孢子囊等)、配子体,描述主要特征,并初步判断属于哪个亚门。学生在课后实践中又会产生很多新的问题,并在课堂上反馈出来,大家相互讨论的氛围就变得更浓了,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提高。
黄娇老师通过线上建课,让学生提前了解这门课程的整个知识架构,辅以线下实践,再返回到线上讨论,这样的教学模式让她感觉到课程教学信息越来越清晰明了,给学生的复习检测也十分方便快捷,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必要性。黄娇老师说:“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中,老师更像一个导师的身份,一方面可以通过线上课程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因材施教;另一方面,通过面对面的讨论,教学,对话,能让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更深入,能更多的把一些知识系统扩展开,引申开,使学生能更深层次的理解问题。”
黄娇老师坦言,疫情下的网络教学让学生已经适应了从线下模式到线上模式的转变,也在逐步锻炼学生的自律力和学习能力,在课程中适当增加一些测验和互动,从目前的效果来看是很好的,许多同学都反馈觉得知识的掌握的程度比之前更好。黄娇老师说:“未来,我可能会把线上教学的模式利用起来,以后和线下课程结合进行。线上课程学生可以反复看视频,遇到不懂的知识点,反复看,直到掌握,再通过测验,可以检验自己学习的结果。如果学生通过线上看视频,做测验,再线下面对面授课,我觉得这样的模式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会更牢固,不易忘记。”
从单一方式的讲授到具有融合特点的自学加讨论,黄娇老师感觉这不仅仅是教学方式的改变,还是现代教育技术在新时期大学课堂上的一次很好的运用。她说:“我想这种结合是“翻转课堂”的精髓。我觉得可以在我的课程中逐步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