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杨晓宇,男,44岁,甘肃皋兰人,博士,副教授,中共党员。2004—2007年于兰州大学文学院攻读汉语言文字硕士学位;2007—2010年于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师从著名敦煌学家郑炳林先生攻读历史文献学博士学位;2010年7月来到乐山师范学院任教至今,现为文新学院教师,主讲古代汉语、汉语史、文字学等课程。科研方面,长期从事敦煌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工作,先后主持研究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课题、四川省哲学社会规划办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课题以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课题各1项,并在《敦煌研究》《敦煌学辑刊》《兰州大学学报》《甘肃社会科学》《图书与情报》及人大报纸期刊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等高级别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二十多篇。
“我喜欢古文字,喜欢我的专业,一有时间我就看书。”以文字为纲,以古书为鉴,他总是以满腔热情投入科研工作中,用和蔼亲切的声音传递传统文化的力量。
初见杨晓宇,他身穿卡其色大衣,梳着一头利索的短发,显得十分简朴、干练。谈话时他总是思考片刻后再做回答,眉头微微紧锁,显露着科研型教师的严谨态度。
下苦功 做研究 持之以恒终有成
杨晓宇出生在甘肃兰州的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在父母的鼓励下,只有初中学历的他于2001—2004年参加了甘肃省自学考试,自修了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段与本科段的全部课程并通过考核;于2004—2007年在兰州大学文学院攻读汉语言文字学硕士学位;于2007—2010年在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师从著名敦煌学家郑炳林先生攻读历史文献学博士学位。谈到自己的研究专业,杨晓宇是这么告诉记者的:“对历史文献学而言,敦煌文献无疑是最重要和最时新的研究材料之一。自己从小生活在大西北,对敦煌有着特殊的情感。因此,在读硕期间便自然而然开始主动了解和接触敦煌文献,并立志考入以敦煌学研究享誉国内外的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继续读博深造。”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所属的敦煌学研究所是国内高校系统唯一的敦煌学研究实体,拥有大批知名的专家学者和极其丰富的研究资料。
正是在该研究所学习期间,杨晓宇被那里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刻苦严谨的学风所深深感染,特别是在郑炳林先生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他对敦煌民俗类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多年来,他始终甘于寂寞,苦心钻研,努力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研究水准。
常言说,机会总是眷顾那些有准备的人。不懈的坚持为杨晓宇在课题的申报和研究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题目够大、内容新颖、表述流畅、思路清晰是申报课题特别是国家级课题的基本要素。”为此,他预先为自己确定一个能够长期做下去的研究目标,然后不断搜集相关的研究资料,并时刻关注学术前沿的研究动态。“掌握充足的研究资料,并对学术界现有研究成果做进一步的分析和评估,只有建立在前两步的基础上,才有可能选取一个独特的有价值的研究新视角。”杨晓宇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在读研读博期间以及工作之后,他始终把敦煌民俗类文献作为自己的研究素材,并坚持从市厅级的小课题入手,一步一步拓宽研究思路,一点一滴积累研究心得,由此逐步扩展升级到省级课题、教育部课题,再到2017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课题《敦煌写本丧俗文书整理与研究》的斩获。
社科基金课题立项后,杨晓宇便开始了长期在外奔波查找资料的生活,即使上午有授课任务,上完课后的他又开始奔赴外地。“我每周只有一两天在家,其余时间都在外地跑……”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记者也多是通过网络与杨晓宇进行交流的。
“搞科研没有捷径可走,必须养成甘坐冷板凳的习惯。”一路走来,困难面前不放弃,坚持到底攻难关,把汗水滴进课题研究的每一个细节,持之以恒,这是在杨晓宇身上体现出来的科研精神。
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今天的杨晓宇在敦煌文献的研究上已多有建树,他先后在《敦煌研究》《敦煌学辑刊》《兰州大学学报》《甘肃社会科学》《图书与情报》及人大报纸期刊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等高级别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论文,诸如《敦煌碑铭赞词语诂解》《敦煌碑铭赞词语释义》《敦煌本邈真赞词语选释》《敦煌写本碑铭赞释录勘补》《敦煌写本碑铭赞词语疏解》《晚唐五代时期敦煌造像记的文体结构及其成因》《敦煌写本功德记释录献疑》《敦煌写本功德记释录补遗》《敦煌碑铭赞佛教词语诂解》等得到学术界的认可与好评。
凭激情 展所长 润物无声育英才
“我经常会给学生开一些有关文字音、形、义的课。汉字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所以我认为学生对汉字有一定了解,有助于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多年来,杨晓宇都在坚持开授《文字学》《汉语史》等选修课程。
谈及对汉字的热爱,他道是:“最初的兴趣来源于外祖父的影响。外祖父是受过私塾教育的旧文人,儿时他经常教我写字。为了让我对每个字都有牢固的记忆,老人家便会尽量引导我理解每一个字形与传统文化间的联系。久而久之,我就对汉字和古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的确,杨晓宇把对汉字与古代文化的充沛情感融入到了他的学术研究中,先后曾在《兰州学刊》《乐山师范学院学报》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诸如《<说文解字注>声训条例述评》《李调元<雨村曲话>与<剧话>的文献价值》以及《高校古代汉语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等。
传承学术,路漫漫其修远兮。在这些光辉的成就后面,隐藏着的是杨晓宇厚德博学的人格魅力。15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蒋茂铃同学告诉记者:“杨老师是一位很严谨认真、敬职敬业的老师,尽管我们班选修《汉语史》课程的只有13位同学,但老师依旧十分辛苦地为我们备课,上课的PPT都一百多页。”
《汉语史》是研究汉语语音、词汇、语法从古到今的演变发展规律的一门课程。特别是其中的古音学,曾被清代学者称为天书,对于选修这门课的学生和上这门课的老师来说都是存在难度的。杨晓宇告诉记者:“学习古代汉语首要解决的问题是识字,特别是古书中大量的通假字往往成为学生阅读和理解古文献的主要障碍。而要掌握通假字就必须了解古代的语音,故而才尝试跟学生们一起学习、探讨古音的问题。”为此要求学生要有语言的历时观,要学会梳理汉语语音从古到今演变发展的脉络。“要了解汉语语音在古代不同时期的差异,只有把这种差异搞清楚了,才能彻底明白古音通假是怎么回事。”这是杨晓宇在课上反复向学生强调的一句话。
堪称天书的一门课,却似乎不能阻碍大家学习的积极性。15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周梦雪说道:“喜欢这门课,为了考研。但这门课除了对考研有帮助以外,也能够使我们知识面更广、更渊博,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在以后教书授课的时候给学生们讲课更有优势和特点,丰富我们的教书经验。”李贵多作为整个班上的唯一个男生,他告诉记者:“这门课虽然算得上最难的专业课了,但有杨老师的讲解,我坚信我能学好这门课。”
严谨、敬业、认真、辛劳备课、专业水平高……是学生对杨晓宇的评价。15级汉本2班的雷臻说:“杨老师很专业,备课充分,讲解条理清晰,上课经常在多个PPT不断切换,将前面学过的知识结合串联起来,有利用我们形成整体系统的知识。”“杨老师在教学上很认真负责,课堂教学效果好;在教研上很投入,从省教育厅课题到国家级的课题,在科研这块对学校和学院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他在学校主要教古汉语,在这方面,他自身有很深的造诣和很高的研究水平。杨老师能很好地将自己的研究通过课堂形式与学生分享,取得的教学成果大家是有目共睹的。他是一位很平凡但又很不平凡的好教师!”这是文新学院书记熊泽文对杨晓宇的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