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刘军荣,男,汉族,中共党员,四川广元人,博士。现为乐山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跨喜马拉雅旅游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自2008年7月到我校以来,刘军荣研究集中,成果丰富,发表论文40篇(其中CSSCI来源刊物、核心期刊(PKU)和国际会议EI或ISSPH检索的文章近30篇),主持和主研究国家和省部级重研究项目10余项,主持和主研市厅级课题数十项。
他17岁就登上三尺讲台,从青春年少到如今的历经沧桑,变的是自己的容颜和见识,不变的是对教育事业那一腔热血。在学生眼中,他是严厉又慈爱的父亲,在乡亲们眼中,他是优秀又懂得回报的家乡人,在同事眼中,他是严谨又勤劳的科研者。他是经济与管理学院刘军荣教授,他用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浇灌着每一棵树苗的成长,换来自己对于教育事业最长情的告白。
修行师德 用赤诚树立师魂
早上5点,天很黑,只有清冷的月光,他一个人走在从家里去学校的路上,17里山路,没有人,周围一片漆黑,他不时地加快了自己的脚步,到学校的时候,天也已经亮了,没有片刻停留与休息,他便匆匆走进教室,开始上课;下午,已是日暮黄昏,他批改完作业,回到家里已经是晚上了……这是刘老师在广元朝天区麻柳乡石牌村小学当老师普通的一天,在这里每天面对的是12位学生,80年代当老师,提倡的是守住“两个驴子”,意思是要守住班上学生的升学率和巩固率,所谓巩固率就是不能让班上的学生退学不读,一个同学退学不读就要扣班主任的工资,如果班上有学生交不上学费,学费也是从班主任的工资里扣,那个时候刘老师一个月62.5元的工资,一年下来剩下不了几个钱,大部分都用在了给学生交学费身上。谁没交学费,学校就让老师去那位同学的家里要学费,当刘老师去学生家里时,有的家长就为老师煮一碗面加一个鸡蛋,就是很奢侈的招待了,刘老师默默地吃面,绝口不提学费的事情,就这样一天天过去,那个时候就每天认真备课讲课,那个时候以为自己会在这里一直当老师。
事情出现了转机,90年代改革开放正在进行,刘军荣在那时已经去了镇里面的中心小学当老师,发现周围的很多人都开始走出去了,那段时期,国家鼓励在编老师进修学习,刘军荣就通过学校举行的统一考试成功进入川北教育院学习,而后顺利考过专科,继而又考了四川外国语大学的本科,当时班上24个人就考了7个本科。之后,刘军荣就开始了他的“校漂”之路,考研考了5次,花了5年的时间,期间,只跟家里联系过一次,原因是父亲的去世,没人能想象他所承受的压力。所幸终于考入四川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后来又顺利考上了博士研究生。
2008年,刘军荣来到乐山师范学院从教,一直坚持双语教学。在学校里使用英汉双语教学的老师不多,刘军荣十年如一日的使用双语教学,严格要求学生在学会理论的同时还要注重英语的学习。
俗话说,没有目的的做事,只能是没有方向,杂乱无章。在教学过程中,刘军荣有他自己的理念。他认为,作为老师应该关心学生成长并指导学生各方面的问题,要激发学生对课堂和学习的兴趣;老师应把每位学生作为精英培养,而学生要去掉自我否认的心理,形成对我肯定和自信;学生在大学里应该学习的是一种态度,自我控制,拓宽眼界和不断上进的态度;每个学生都是天上掉下的一滴雨水,能否汇入大海取决于学生的定位和是否努力。在学习上,他是学生的指导者,在生活中,他就是学生们的长辈,会和同学们聊天,只要有同学生活上遇到问题,都会很耐心的去解答、帮助。有一位考研的同学在考研前3个月,几乎每周都会去找刘军荣指导,刘军荣专门抽出时间为这位同学制定计划。在他的指导下,这位同学考上了华东师范大学的研究生;蒋婧同学在考研期间找刘军荣辅导英语,最后考上了西南民族大学。一位化学学院的学生颜双,在老师的指导下考上了四川大学。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而且从不间断。
在刘军荣的课堂上,时常有政法学院、外国语学院等学院的学生慕名来听课。这是对他教学无声的赞誉。
坚守初心 用科研反哺社会
规划咨询专家,同年被民进乐山市委评为第六届参政议政工作研究员,2016年被乐山市委市政府聘为第二届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对刘军荣而言,自己是没有周末的,平时自己每周有6节课,周末就写论文做研究,还有在中国“一带一路”倡仪喜马拉雅中心忙着自己的事情,开各种会议,开完会议就写总结、报告、申报书等,每周的时间都是被安排的非常满,在刘老师的刻苦努力下,先后发表了《学以致用用以成学———乐山师范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乐山市工业结构分析———基于统计数据的实证》等论文。在工作中,指导帮助自己的学生,锻炼他们在科研方面的能力,同时在IPD项目中,招纳新同学,帮助更多的学生提高能力,让他们得到更多的锻炼。
自2008年7月到我校以来,刘军荣研究集中,成果丰富,发表论文40篇(其中CSSCI来源刊物、核心期刊(PKU)和国际会议EI或ISSPH检索的文章近30篇),主持和主研究国家和省部级重研究项目10余项,主持和主研市厅级课题数十项。刘教授的研究受到该领域专家四川大学李天德教授、蒋瑛教授、中原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赵志泉教授高度评价。
不忘乡邻 用奋斗传递力量
一股浓浓的学习氛围影响着整个家族,刘军荣用自己的奋斗历程作为榜样的力量,影响和带动着整个家族,经过他的培养先后有32名亲戚考上了大学,其中3名博士,2名硕士,让小小的刘家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研究生加工厂”。
刘驹,14岁时随他来到成都求学,在刘军荣的培育和指导下,从艺术学校起点考上了云南艺术大学,从事古琴研究,如今正在日本留学,成为国内古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郑凯明,2005年仅仅是乐山师范学院的一名成大专科生,在刘军荣家生活学习期间,刘军荣严格要求、亲自辅导,完成了自考本科学习以后,顺利地考上了电子科技大学硕博连读。
颜镜洲,2012年毕业于西华师范大学,在刘老师家里生活了两年后,2014年考上了西华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2016年考上了上海财经大学博士。
……
像他们一样这样来乐山求学的乡邻的孩子先后32名,开学报到第一天,都会到刘老师家。他们在刘老师的带领下,不管基础好坏,层次高低,都通过担任刘军荣的科研助理、接受高强度英语补习或者参与到人生理想探讨的过程中,在他的影响下,实现了自己的求学梦想。刘家已经成为村里家喻户晓的“书香之家”,这是一种传承,家风的传承,代代相传。“努力学习,让自己变得更优秀的”家风影响着刘家人。
现在的刘军荣有很多头衔,但作为一名老师,刘老师始终如一的尽职尽责,他不求功名,只求把课讲好,站好这三尺讲台;他淡泊名利,只希望每个学生都能拥有自己灿烂的人生。“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教书。”这是他的心里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