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杨普罗,男,陕西西安人,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任教师。西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西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1988年7月来校任职,承担《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课程,教龄30年。现任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统战委员。
“以教书为乐,站好最后一班岗”,这是在三尺讲台耕耘三十春秋教学老兵——杨普罗,最朴实的话语。他用博学丰富的思想武装头脑,这位年过半百的老教师,一直用行动在表达他对教书育人的热情。
如果教师是教书育人的园丁,那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则是学生思想教育的传道者、引路人。三十年的教学生涯让杨普罗感悟最深的就是不仅要善始善终把书教好,还要从中获得乐趣,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读书为学之乐。两三年前的院系调整,杨普罗成为了马克思学院的老师。这么多年以来,杨普罗承担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等课程,目前主要教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除了专业课程之外还承担公共课程。
教学立于学生
杨普罗上课从来都是朴素的语言配一个“小蜜蜂”,普通的粉笔加一个水杯,这些简单的工具中承载着杨普罗深刻的思想和对教学的热情。杨普罗的热情来源于同学们的认真,杨普罗认为,他应该珍惜这样难得的机会,让认真求学的学生通过他的讲解会有收获。
上课的时候,杨普罗是不会看课本的,也不会提醒同学们看课本。问其原因时,他说:“同学们看一本小说、一部电影可能会感动得流泪,但是,有哪位同学会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会流泪?”他想以他自己对课本的深刻了解,再以更生动、形象,更贴切的事例,虽然不能做到让学生流泪,但可以让学生们了解生硬、难懂的理论。杨普罗强大的拓展能力,让他在教学时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去阐述这些道理这种让教学知识化为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能力,不仅让学生在知识上有增益,更在思维水平、心性修养、人格境界上有提升。
杨普罗上课还有个特点,他喜欢板书。他上国学的一门校选课程时,会提前半个小时以上去教室里面板书。虽然现在我们多数老师用电脑教学。但因为上国学这门课程,一方面是因为杨普罗认为国学的内容用板书形式呈现会更好,另一方面的是因为杨普罗想以这种形式,来让学生感受国学的魅力,并且他基本每一周都坚持这样做。这种一直追求如何更好地让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化为学生的自觉选择的思维和想法,让上过他课的学生都受益匪浅。宽容大度的他真心关心学生成长,积极主动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尊重理解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同情信任学生,他认真回答学生们无厘头的问题,并用实际例子进行解答;面对教学内容,他提出重难点,强调学生注意;他经常以诙谐的口吻说课,偶尔也以他自己作为例子进行教学。
“杨普罗的确是一个很有情怀的老师”,一个同学这样评价他。由于专业出身是中国哲学和历史,对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历史了然于心。在传道授业解惑时,杨普罗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在针对社会上一些陋俗和不良风气,他总能用专业素养为学生点拨开云雾,点亮智慧之光。
学生对他评价最多的一句话:杨普罗老师是读书人,教学很认真。毕业许久的学生回忆:“杨普罗老师课上能够将中国历史如数家珍,讲出不一样的味道。”大学期间老师众多,毕业后能让同学们记住的,杨普罗老师是其中之一。博才多学的他让上过他课的同学,逐渐成为他的粉丝。
教学立于师本
杨普罗的粉丝不仅仅是在读的学生,就是在校的老师也不得不钦佩他。
杨普罗认为,做教育的,首先自己要得到良好的教育。作为一位高等教学的思想教育老师,杨普罗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为什么我们会摒除各种选项,最后选择读书呢?因为我们不满足于现状。”杨普罗说,“要提高能力,增长知识,最好的办法就是读书。”杨普罗总是坚持每日课余时读书、思考,不断汲取前人的养分,形成自己的思想,最后投入到教学之中。
“他的阅读量非常的大,他作为一名老教师,比现在很多年轻教师的阅读量还要大。”这是马克思主义学院邹大勇院长对杨普罗的评价,“可能很多老教师到了这个年龄用自己的经验就可以把课上好,而杨普罗是坚持每天晚上一直都在学习,所以自己购买了很多书,而且他也自己写些小文章。”
在学校为提供教职工政治学习而组织的博雅论坛,一共十四期中就请杨普罗给老师们讲了三期,可见杨普罗的分量。教书育人,不仅局限于学校。这几年,应地方党政、企业之邀,就党建,传统文化杨普罗开展一些讲座,其中应市委组织部之邀,他给乐山市文教、科技、宣传、广电等300多处科级干部举行“国学讲座”,影响较大,反响较好。他真正做到了关注自己的专业,真正将自己的知识和思想传播出去,育人范围进一步扩大。近几年的讲座更多的是偏向于国学方面,院方也推荐杨普罗去校外、全市各级干部的几百人的培训,还有些马院的培训项目,和地方干部的培训。
他也经常将自己的观点写成文章,给老师们看,交流自己的观点。但他很少发表,他没有功利思想,更多的是让大家思考、与大家交流。
教学立于思想
工作上,他是一位好老师,生活上,他是一位好丈夫,好父亲。女儿长期居住国外,身为父亲,杨普罗总是鼓励女儿做好学业,认真工作,嘱托女儿不要挂念他们。女儿取得如此好的成绩,但杨普罗却说,他没有严加管教自己的女儿,学习上也并没有过多教导孩子,更多的因该是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杨普罗说,在他女儿小时候,杨普罗在旁边看书,他女儿看到了,也拿本书规规矩矩地坐在杨普罗旁边。小孩子当时什么也不懂,书都拿反了也学着杨普罗的模样。“父母的平时的行为,包括在家里说话等,对孩子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不是专门找个时间找个理由来说教。”身为丈夫,杨普罗爱家顾家,承担家庭各种累活重活。
杨普罗认为,在中小学时,学生要养成好学的习惯,但到了大学,就要注重德、才、学、识中的识,也就是要增长见识,要学会独立思考。面对这样一个纷繁复杂的社会,学生们也在担心自己以后的发展,这些怎么对待,就不能像以前小孩子一样,还让大人来帮你解决问题,也不能简单地听别人的,要学会独立思考,就是要增长见识。杨普罗口中的见识,是生活阅历,阅历从哪来?可以是生活经验,可以是他人讲述。
杨普罗站教育的岗的三十年来,一直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无私奉献,培养了许多优秀学生,有的学生已经留在乐山师院成了老师。三十年来,从没有出现任何教学事故,从没有违背教师师德。三十年的职业坚守,三十年的教学梦想,既平凡又伟大,这份坚持,这份对教育事业的热情,为学校青年教师树立了光辉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