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展播之十四】:大爱无言 上善若水 ——记化学学院专任教师杨孝容教授

浏览量:    日期:2018-06-22 11:17    作者:陈洋    来源:宣传部     审核人:佘万斌

【个人简历】杨孝容,女,教授,中共党员。1987年大学毕业分配到乐山教育学院任教,现为化学学院专任教师。曾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三等奖,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申请专利6项,发表论文40余篇,主研各级项目10余项。

 

三十一载润物无声,她埋头三尺讲台,用心育桃李;三十一年春华秋实,她一路上风雨兼程,将一片丹心付苗圃。认真做一件事不难,难的是认真将一件事做三十余年,尽管岁月的洪流带走一届又一届的学子,不变的是她尽心尽力传道授业解惑的初心。

她是化学学院专任教师——杨孝容。

1987年,大学刚毕业的杨孝容就来到了乐山脚下,成为了乐山教育学院的一名教师。兢兢业业十余年,她将爱与责任投入到教书育人中,2000年三校合并,从此扎根乐山师院,成为化学学院一名老教师。她曾担任《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环境监测》等十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工作中表现出了优秀的职业素养和教学技能。教室中有她为同学们授课的身影,实验室中有她与同学们分享实验成功的喜悦的身影,她是深受学生喜爱的良师益友,是每届毕业生公认的好老师。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喜欢’是我将教师这个职业坚持三十多年的初衷与动力。”正是因为喜欢,杨孝容才会将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事业当中。

经师易遇,人师难遇。杨孝容在面向新生授课解惑时十分重视对学生的专业导论,特别是面对部分抱着屈才之心来到我院新生,在她看来怎样让新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认识并认可我院该专业,专业导论课教师是众多影响因素之首。在担任新生专业导论课任课教师时,杨孝容常常通过对学院许多强势方面的介绍包括教师、仪器设备、实验条件、课程设置、考研率和考研学校、优秀校友等等,尽可能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认可专业,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大学的学生生活。

三十余载赤诚沃新花,杨孝容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砥砺自我,规范自我的座右铭。“教书育人就是老师的职责,我只是在做着自己该做的事,尽着自己应尽的职责。”做人凭良心,做人尽本分,正是抱着这样的心态,她才能在这铁打的校园,流水的学生中做到无愧。在她看来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与同学们保持一种平等的关系是最起码的,所以她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学生们也高要求,高标准。学习贵在过程,为使同学们更加重视过程,更好地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杨老师向同学们强调期末只答疑,拒绝重点勾画。

三十余年来,她在教书育人中不断丰富自我,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03年晋升副教授,2009年晋升教授,申请专利6项,发表论文40余篇,主研各级项目10余项。在2014 2017师德年度考核以及2017年教职工年度考核中,杨孝容均被评为优秀。此外,她于2014年获得四川省教学成果三等奖,于2017年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同时,她也指导了多项学生课题,发表论文近10篇,参加省级竞赛获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学生授权专利1项。

这么多年春去秋又来,在同样的路上反反复复,在平凡之事中蹉跎岁月,之中不是没有冷暖,只是想到青出于蓝,后生贤达,作为师者便得到慰藉了。

 

学贵得师 亦贵得友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贤师对于一个人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授业、解惑、传道、育人,这都需其倾尽心血,无贤师难成才。

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谈。益友对一个人的成长也是必不可少的,成功时的告诫,失败时的陪伴,无益友难成人。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在杨孝容看来,做老师的最高境界就是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无论是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她总是将与学生的交流看的十分重要,她强调在交流分享中成长。

常常有学生问杨孝容这样的问题:“老师,像我们这样来自普通院校的学生考重点大学的研究生,会不会被他们排斥瞧不起呢?”面对同学们的不自信,杨孝容回答说如果复试被刷掉,不是别人瞧不起我们的学生,而是我们的学生真不如别人;但如果要是同学们在985211、重点大学同台竞争中获胜,那么我们的同学应该与他们同等优秀或比他们更优秀。杨孝容总是告诉同学们要有自信,当别人问及你来自于哪个学校时,你能大声自信的回答乐山师范学院。当然,自信必须要有内涵有实力,实力来自于每一节课、每个学生实验、查阅文献数量、课余在实验室实验天数、给老师讨论问题或提问量、课后小论文质量、寒暑假主动跟随老师做实验等等。

除了作为同学们的良师益友之外,杨老师还是成功时与同学们分享喜悦,失败时给予同学们安慰的“杨妈妈”。“我常常和同学们交流,无论学习,无论生活”。杨孝容的记忆回到了她与14级环境科学班王豪吉同学的“小故事”。

在杨孝容的印象中,王豪吉是一个十分优秀的学生,刚刚大一时他就主动找到杨孝容,跟随她学习。大学四年,先后获得“国家奖学金”、“校长奖学金”、 “邦泰奖学金”、“均和奖学金”,还是“省级优秀大学毕业生”。人的一生多多少少都会遇见一些大大小小的曲折,对于王豪吉来说,考研失利给了他不小的打击。在得知自己考研复试成绩与报考院校分数线只有一分之差,王豪吉心情极度沮丧。而这些杨孝容都看在眼里,在实验之余常常开导他,有一次甚至自己都难受得哭了起来。也许是担心自己的安慰不足以使王豪吉从沮丧中走出来,杨孝容邀请了王豪吉到自己家里,让刚刚大学毕业的儿子与他谈心。

谈及那段时光,王豪吉心中只有感动。“杨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在安慰我的同时,帮我咨询解决办法,沟通各种关系。在第一次复试失败后,杨妈积极帮我查询调剂信息,在临时需要赶到云南复试时,杨妈还给了我极大的经济资助,帮我买机票赶去复试。”在杨孝容的无私帮助和关怀下,王豪吉顺利被云南师范大学录取。

2014级学生江籽连说:“杨妈妈对我们的关爱不是挂在嘴边的虚情假意,而是实实在在,从许多具体细节表达爱传递爱。督促学生们及时增添衣物,及时吃早餐,冬天告诉做实验的同学们到303教室用热水洗手……就是这些微小但又不失温暖的话语一次又一次感动着我们。”

刻在木板上的名字未必不朽,刻在石头上的名字也未必流芳百世,但杨孝容给予同学们的关怀会在同学们的心间永存。

 

醉心科研 以研促教

 

在同学们的眼中,杨孝容可谓是一个“科研疯子”,她以实验室为家,以实验仪器为伴,一年中待在实验室的时间是最长的。正是因为对科研的狂热喜爱和追求,杨孝容才能成为化学学院目前唯一能将痕量的抗生素定量测定的专家,不仅如此,她还在仪器分析中探究了等波长双吸收的测定方法,排出了不同价态对测定的目标物质的干扰,为COD 、有机质等测定大大提升准确度。

 “喜欢”是杨孝容心中对化学实验最直观的感受,“我常常告诉学生做实验其实就跟做人是一样的,一个人的性格和为人处世往往能从他做实验时看出来。”也许就是基于这个原因,杨孝容总是在实验上以高标准来要求自己和同学们。

今年2月初,从放寒假就开始着手液相色谱仪分析抗生素实验的杨孝容在实验上遇见了个大问题。她在仪器上折腾了十多天却得不到分析的目的,不知是仪器软件操作不对还是仪器硬件故障,心情复杂的她联系了岛津工程师上门,但是工程师春节前没有时间。问题一刻不解决,她心里就一刻不得安宁,哪里还有心思吃饭呢?当时跟随杨孝容寒假留校实验的同学们也看出了她的焦急,但是又帮不上什么忙,只能提醒杨孝容按时吃饭,和她聊聊天。所幸第二天早上杨孝容突然有了灵感,发现了仪器故障所在,在岛津工程师电话指导下仪器恢复正常,得到预期目的。心情顿时雨过天晴的杨孝容中午请了实验室的同学们吃午饭,聊天时才发现同学们昨晚都没吃饭,问及原因时才知道同学们看见她难受,自己也难受得吃不下饭。

做一个和时间赛跑的人,你才能拥有更多时间。在杨孝容看来,寒暑假是做实验的好机会,没有日常课程使人分心,能将全身心都投入到实验中去,于是她常常组织寒暑假愿意留校的学生们一起做实验。

生活中的杨孝容是同学们口中的杨妈妈,科研实验中的她是一名严师无疑了。在同学们寒假跟随杨孝容实验时,她不会直接告诉学生实验方法或结果,而是十分重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去查阅文献,自己去寻找方法。

对于那些寒假时留校做实验的同学来说,大过年的时候未能和家人一起团圆还是有些难过。“贴心的杨妈妈似乎从来都不会使人失望”,2014级的江籽连回忆腊八节那天,杨孝容到实验室和同学们一起过节,“那天杨妈妈还煮了香肠、腊肉等等各种各样好吃的东西,我突然感觉其实实验室的我们也是一个大家庭了。”

 

教育爱无言,润人细无声。三十一载已经过去,杨孝容的教学生命还在继续。

师恩如山,因为高山巍巍,使人崇敬;师恩似海,因为大海浩瀚,无法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