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展播之十三】:特殊的事业述说别样的精彩——记特殊教育学院专任教师魏欣

浏览量:    日期:2018-06-19 11:15    作者:周小荷 李彤    来源:宣传部     审核人:佘万斌

【人物简介】魏欣,女,19838月出生于四川乐山,中共党员。2007年毕业于泸州医学院获临床医学专业学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西南大学获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硕士位。20107月来校,教龄7年,现任特殊教育学院实验管理科科长、教育康复学系系主任、教学康复学专业负责人、教工党支部纪检委员、特殊教育学院专任教师,主要任课:《功能解剖学》、《特殊儿童动作治疗》,科研方向:特殊儿童动作康复及心理发展。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3篇;主持省(部)级项目1项,市(厅)级项目2项,主研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校级科研重点1项。

 

在多维多彩的情感天空里,诚挚善良和认真负责是魏欣从事特教事业的双翼,我们能够通过她对特教事业的坚守,体会到在她的这双翼上分别情系着特殊儿童和特教事业。“多维的世界,终有别样的精彩”作为魏欣从事特殊教育事业的格言,强烈的认同感、使命感,促使她用爱心、耐心和恒心去做好这份终身事业。

 

师爱无痕 撑起特殊儿童的一片天空

 

魏欣2007年毕业于泸州医学院获临床医学专业学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西南大学获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硕士学位。在常人看来,凭她的学历和所学专业,可以有更好的选择,可她为什么却选择从事特殊教育呢?从她所讲的第一次走进脑瘫儿童康复中心的感受中,我们找到了答案。当时展现在她眼前的情景是:仅仅5个月的孩子在地垫上做着被动操,哇哇直哭;3岁的孩子艰难爬到她身边痴望着她,口水止不住直往她手上滴落;十多岁的孩子身体扭曲着躺在那里不能动弹……作为从医学临床专业毕业的她,自认为见过血腥和生死,但眼前的情景还是深深地震撼了她的心灵。她感慨:生活中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以及他们的父母亲人是多么渴望健康的美好生活啊。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感油然而生,她选择了特殊教育教学岗位,从此无怨无悔、全身心地投入到特殊教育教学工作之中。

在一次采访中,记者陪同魏欣来到康复训练室。刚推门而入,一个男孩蹦跳着冲到我们面前拉住了魏欣的手。这是一个自闭症儿童,十二、三岁,身体壮实,比一般同龄孩子高出一头。训练中,只见魏欣双膝跪地,一手轻轻拉住男孩的手,通过有节律地唱数,让他跟随指令去模仿做交替半跪等屈曲动作。一开始男孩还表现得不错,但一组训练环节过后,他冲动地站起来,在训练室里跑动,不时嘴里还发出嘟囔的声音。而此时的魏欣毫无不安的表现,仍旧耐心地引导,随时保持姿势让男孩看到她的面部表情,利用他感兴趣的Bobath球和手部皮肤的触觉刺激等方式与他互动,让他躁动的情绪又逐渐地平静了下来。那时是三月初春,虽是“吹面不寒杨柳风”,但连下了几天小雨,不免有点寒意,做完一节动作康复训练后的魏欣已经开始冒汗了,脱下防寒服,她继续引导着男孩做下一节动作康复训练。

“不同障碍类型的孩子时常表现出常人难以理解的动作行为”,魏欣事后告诉记者,她说,“有时他们是无法理喻的,但我知道那不是他们的本意,是失衡的肌肉张力以及混乱的前庭、本体觉的作祟;有时他们是怯懦的,但我知道他们也渴望看到世界的精彩,只是心理的不安全感和动作能力的不足让他们不敢去尝试”。春晖遍洒育残童,冰心一片在特教。据不完全统计,魏欣共指导11-1690余人为29名特殊儿童开展动作康复训练,动作康复小组从最初的7个案例增加到现在的16个案例,受训的儿童也从最初的9人增加到现在的15人,还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选择从事特殊教育难,做好特殊教育更难。每届新生入学的第一堂课,魏欣老师送给学生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们今后将面对的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如果仅仅是为了一份工作是做不好特殊教育的。你们必须要从内心有一种认同感、使命感,要把这份工作真正的当做一份事业,用爱心、耐心和恒心去做好这份事业。”她是这样对学生说的,更是这样带领学生做的。

盛夏,在一次特殊儿童膝反张测试示范教学中,有个小孩子躺在垫子上,测试者需要跪在地上按着孩子的大腿,把孩子的脚趾头提起来,测试脚跟距离地面的距离。有些孩子穿的袜子散发着一股臭味,许多人都不自觉地掩住鼻子往后退了一步。而魏欣什么也没说,上前跪在孩子腿边,很平静地做完了整个测试,没有一丝的厌恶和退缩。同学们见状也都毫不犹豫跟着做起来。事后魏欣教导同学们,她说:“康复训练不仅要对特殊儿童的肢体、语言、认知进行训练,更要倾注对他们的关爱和感情,让每个特殊儿童可以感受到来自这个世界的善意,让他们鼓起勇气创造自己的精彩。” 

 

以善为灯 照亮特教前行之路

 

魏欣带着对教育事业的强烈责任感和矢志不渝的信念,从2010年进校任教以来,先后担任了教育科学学院和特殊教育学院5个本科专业20门课程和2门全校师范生公共课共22门课程教学,平均每年400课时,超额完成教学任务。密集的课程备课中涉及方方面面的资料,海量的资料搜索、阅读、整理,备课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朋友们双休日邀请她参加活动,一次又一次都因为备新课而无法应邀参加。后来朋友们调侃地发了条短信:“我们不约你了,因为你总是在备课的路上。”当问到她这样密集地开新课,没少熬夜吧?她没正面回答,只是笑了笑说:“我是一个有晚睡习惯的人。”其实了解她的人都知道,在校园深夜里如果两点过了还有一盏灯亮着,那盏灯可能就是魏欣的。那是一盏照亮她的学生和特殊儿童心灵的灯。

59日的晚上,尽管屋外的世界飘着小雨,三三俩俩的同学说说笑笑,结伴前来参加每周一次的研讨会。此时离上课还有10分钟,魏欣老师的周围已经围满了提问的学生。在研讨会上的学生们就自己遇到的问题及时地与指导老师做交流沟通并调整、修改、完善方案,16级特教一班的杜雨鑫同学告诉我们:“有时候向魏老师请教问题的同学比较多或者问题比较多时,经常会讨论的比较晚,最迟的一次都将近10点了,讨论会才结束”。尽管如此,每周三晚上的学生康复训练研讨会,包括专题讲座、个训研讨、集体课教学研讨等,对于魏欣来说是雷打不动的,她说:“研讨会有助于学生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通过多种形式来给大学生作指导,这将会对他们从事相关的工作有着很大的帮助。”

艺术治疗小组指导老师周丽岚介绍说:“动作康复组每周要做十多个个案,每天从下午一两点做到下午六点多,经常周末也在做。本来这些事情可以交给学生去做,但魏老师都要亲自去做”。特殊儿童中有自闭症的孩子,有智力障碍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特殊的障碍,每个孩子都要及时评估,根据孩子的能力表现和个性特点不断调整训练方案。有的儿童十二、三岁,个头已经很大了,加之协调配合能力差,引导他们做康复训练时特别消耗体力,身材娇小、清瘦的魏欣每次做下来都是汗水淋漓、筋疲力尽,但她却一直坚持着。魏欣在特教之路上砥砺前行,把对教书育人的忠诚和热爱,全部默默溶铸于工作中,以高尚的师德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我喜欢教学,我享受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的日子”或许就是魏欣说的这个理由,致使她不断思索,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寻求突破。近年来,魏欣承担了大量动作康复相关的实验实训的课程,在课程中她积极探索改革,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通过“学生体验操作、教师指导总结”的方式增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结合特殊儿童开展实例教学,突破了传统模拟教学的局限。“特教中的动作康复作为一种技术,如果没有实践,没有直面特殊孩子的经验,那么课堂上讲述的理论只能如空中楼阁”为此,她鼓励学生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于是她教学之后走下讲台,和学生一起扎进康复训练室,与特殊孩子的家长沟通,让困顿于孩子认知能力发展的家长明晰到动作的基础性作用,让他们急切的心安宁下来。回头去看看昔日那些有意无意间忽视或错过的能力,带领学生学习评估,评估特殊孩子的现有能力,分析他们动作问题所在,寻找动作对认知、语言发展的突破口。让学生把在课堂上掌握的理论知识联系、应用于实际,从而掌握了良好的操作技能。

2014年特殊需要儿童教育康复中心成立后,魏欣负责动作康复组的训练和指导工作。康复训练需要对每个受训的孩子进行个案评估,在此基础上分别制定训练方案,然后实施训练。

2015级特教1班邓瑶按照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去设计方案并训练的一个自闭症的孩子,但孩子时常情绪暴躁,有时还会出现自伤的行为。魏欣看了训练后说到这个孩子其实是觉得我们没有很好地理解他,可以采取音阶训练,以及通过“小鸭子”“三只小猪”等游戏将动作康复的目标融入进去。按照魏欣提出的思路,邓瑶对训练方案进行调整,一次、两次,多次,每次魏欣都做了详细的批注意见。甚至为了这个孩子的康复,一两点的深夜邓瑶都会收到魏欣发的信息。在暑假里魏欣和邓瑶也会在讨论介绍个案情况、讨论训练方案,魏欣会利用午休时间召集她们针对自闭症的这个个案,进一步对结构式教学的视觉提示、知动结合等做出详细的讲解与分析。临走时还一再耐心、细心告诫说训练过程中要随时观察个案的反应,根据反应及时关注个案的情绪状况。邓瑶回忆起这段往事说:“魏老师一直强调‘要温柔的坚持’,在这个自闭症个案的教学过程中,看到这个孩子一点点地进步,我懂得视听与教育结合的新涵义”。

类似这样的指导,魏欣要看所有同学的评估视频及训练报告,花费时间比起批改作业要多一倍的时间,但看到同学们不再只是动动嘴、挥挥笔的应试学习,而能将知识要领转化为操作手法作用于特殊儿童时,她说:“我只是多了一点点劳动,未来同学们将可能更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与康复训练,这也是值得的!”

“平日里,魏老师与我们相处就和朋友一样,但是到了教学中,老师是非常严谨的”,学生徐宪建告诉我们,在这群特殊孩子们进行动作康复训练的时候,定期要有一些数据测量来评估孩子的进步。对孩子的测量,魏欣要求学生必须用工具严格测量,要精准,关节活动度的测量不能用“大约、大概”这样的词,必须对每个孩子负责。

 

潜心学术 做永不懈怠的科研人

 

   从教以来,魏欣教学科研两手抓,在认真完成日常教学工作的同时,时刻关注学科发展最新、最前沿的动态,做永不懈怠的科研人,7个寒来暑往,魏欣用智慧和勤奋书写一份来校后的科研进展报告单:

——主持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课题1项,四川省农村幼儿教育研究中心课题1项,四川省教育厅0-3岁儿童早期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课题1项,四川各相关研究中心课题3项。

——参与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四川省教育厅、乐山师范学院等课题20项。

——发表论文数篇,其中第一作者4篇,核心期刊2篇。

——科研成果获学校和乐山市科研成果三等奖各1项,获中心年会论文一等奖1项。

——积极参加学术会议,先后参加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2013年年会、第三届教育康复高峰论坛。

……

在这份报告单的背后,书写的却是魏欣在科研路上前行的艰辛,是深夜求学的灯光,是酷暑天的汗水,是冥思苦想的愁容,是不停求学的步伐……

为提高自身实践操作水平,学习相关理论和个训相关方法,魏欣还奔波辗转于各类培训:参加四川省心理卫生协会主办,省级医学教育项目“精神疾病规范化诊疗培训班”;先后9次到重庆向阳儿童发展中心,六次学习“脑瘫及其它发育障碍儿童动作训练系列培训”,共计480学时,1次学习“神经平衡疗法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培训,43学时;两次到成都武侯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学习,1次参加“特殊儿童感觉统合训练与音乐治疗”培训,20学时,1次参加“职业治疗培训”,内容包括职业治疗的基本理论、职业治疗的学生评估及训练计划拟定、职业治疗的干预方法,共计20学时;到苏州参加了“儿童感觉运动和小肌肉发展评估与训练技术学习班”,并顺利获得由香港协康会颁发的小肌肉评估员证书。参加了教育部高校特殊教育公共课程高级研修学习,并取得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教育部人事司颁发的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培训证书。参加了卫计委、中残联主办的“第二十二届全国小儿脑瘫现代康复技术培训班暨CPN国际儿童康复培训班”;参加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主办的《儿童临床标准化测试》学习班,并获FMFM评估员资格……

“这些都是很难得学习交流机会,从我个人来说,提高了我的教学技能,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我也有了新的收获,比如学生接触的个案在专一化的同时还应该多样化一些。它丰富了我的教学想法,让我对学生个训能力的指导方面有了新的提升,收获真的是蛮大的”魏欣还告诉我们,平日上课,工作比较忙、杂、多,学习的时间比较少,所以只能利用一些零碎的时间进行学习。内陆出版关于特殊教育方面书籍,魏欣阅读的比较多了,她便开始把目光转向台湾、香港甚至海外的一些关于特殊教育学方面书籍,她说:“一些书籍比较贵,我都会趁一些书店打折搞活动期间进行集中购买,今年我就花了1000多元买书”。热忱读书是魏欣做好特教工作的秘诀之一,甚至就是她热爱教学生活的本身。在任教7年来的科研生涯中,魏欣及时把握特教学科发展的前沿动向,勇于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完成了多项在我省特教事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或空白状态的新课题。

 

桃李英才 为特教的未来增砖添瓦

 

春蚕一生没说过自诩的话,那吐出的银丝就是丈量生命价值的尺子。 敬爱的老师,您从未在别人面前炫耀过,但那盛开的桃李,就是对您最高的评价。

魏欣重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指导。最开始做个训的时候,学生对动作康复几乎一无所知,魏欣就经常抽时间给学生补动作康复的知识,并一直呆在训练室陪学生评估、想训练方案、一丝不苟的指导训练。本着对个案负责的原则,她严格要求学生,每次训练要有成熟训练计划和准备,每次训练结束之后要及时将自己的体会与反思记录下来。她还一一查看,及时对学生的感悟或疑惑做出反馈。16级教康二班李槿萱说到,“魏欣老师主要针对我们上课不清楚的问题,仔细地进行答疑解惑,我感觉研讨会对专业学习方面挺有帮助。”

在第五届教育康复技能大赛中,魏欣老师带领14级的曹琳、胡先叶、舒密同学取得了国家级三等奖的好成绩。她们针对4名脑瘫儿童的案例进行分析,在活动中,魏欣老师细心地选择了简洁的地方拍摄,此外,还耐心地按照比赛的环节要求,指导曹琳、胡先叶、舒密具体操作手法及其规范,并且魏欣多次亲身演示,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动作要领。例如滚筒下手支撑这种动作要亲身示范。在谈及赛后感想时,2014级特殊教育1班的胡先叶同学颇有感触地说到:“对于我们获得第五届全国教育康复技能大赛,从我们交初期设计方案开始。魏欣老师在指导过程中引导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教学活动,一次一次地帮我们完善教案。最后让我们的活动设计、教案设计达到了质的飞跃,为的就是呈现给大家一份满意的结果。”

为了落实学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定位,进一步提高同学们的专业技能,魏欣加强了对大二、大三学生试讲试教的指导。她对学生悉心指导,倾囊相授,鼓励学生沉下心来钻研教材,认真对待每一次备课,每一次模拟授课,结合特殊的需要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做到不打“无准备之仗”。16级的动作康复小组的学生负责人王笛说:“每周三晚上例行的研讨会,魏欣老师会提前提醒我们要注意的事项,针对我们的个案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 

为了让学生了解授课对象,她组织学生到幼儿园、康复中心、特殊教育学校见习,增强的学生试讲试教的针对性。做好大四学生毕业论文指导工作。主动承担学生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先后指导心理学专业、小学教育专业、特殊教育专业共36名学生毕业论文写作。从开题报告的撰写到开题、资料搜集、调查、试验、数据分析等逐一对学生进行指导,并认真修改学生论文,所指导的学生均一次性通过论文答辩。

饮其流者怀其源, 学其成时念吾师。2014级特殊教育1班曹林在谈及在论文的写作中魏欣老师对自己的帮助时,微笑着说到,“从搜索资料、选题、确定题目、开题论证、到后面每一次的论文修改、再到论文定稿,在魏欣老师的指导下,我们从迷茫、不安、焦虑,到平和、坚定、坦然,随着一稿一稿的反复修改,我们度过了充实的一天又一天。  在这个过程中,我体会到了老师给予我们的力量和关怀,正是她每一次的付出,对待任何事情严谨踏实的态度感染了我们,才有了最终的论文成果。一个良师是会带给我们这样力量的人,我觉得,她就是。”

通过不懈的努力,魏欣在教育教学方面也得到了学生及同行的肯定,刘琴老师这样评价她:曾听过魏欣老师的课“脑瘫儿童”部分,她能把枯燥的文字深入浅出,以丰富的图片、视频等再现,结合讲解和演示,课堂生动有趣,娓娓道来,使学生受益很大,是很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2016年在学校“三育人”评选中被评为“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同年获得乐山师范学院“最美青年教师”称号。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就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人”。无论是作为走在特教前方的科研人还是无私奉献的教育者,魏欣是严谨中不失温和,时时谦逊,事事认真。甘于奉献,她像火烛一样毫不吝惜地燃烧自己,发出全部的光与热,照亮了特教学生们的人生的旅途,助力他们描绘世界的彩色,也为特教事业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