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师院十三五规划中,有这样的语句:面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性研究,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与应用;2018年学校科研工作会上,杜学元副校长指出,科研和学科建设工作,事关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在乐山师院2019年工作要点中对科研的表述是: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在我们学校,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搞好在教学工作的同时,嗜科研如生命,耕耘在科研园地,徜徉于科研世界,以科研促教学。他们不计科研条件,不计待遇多寡,不管寒暑与秋冬,食甘辛,嚼苦乐,默默无闻,孜孜以求,苦乐作舟,为学校的科研事业做出显赫成绩。他们的精神值得颂扬!
从本期起,党委宣传部在新闻文化网开辟《学术头条报道》专栏,不定期刊载他们的事迹,互勉共进,以促进学校争创省属一流大学!
党委宣传部
2019年4月2日
2018年7月24日,对于廖久明领衔的郭沫若研究创新团队来说,这是极为不平凡的一天。先后耗时五年多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回忆郭沫若作品收集整理与研究”的结项等级公示了:优秀!
在弘毅楼6楼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记者见到了这个团结的主要负责人廖久明,倾听这一巨作的创作之路。
始于兴趣,他们把想法化为行动
生于1966年的廖久明是鲁迅研究的热爱者,在读中师时就被鲁迅的《伤逝》所折服。在读研究生期间,老师要求写有关1928-1937年巴蜀现代作家的读书报告,自小对鲁迅有浓厚兴趣的他想到了郭沫若,决定对题材相近的鲁迅的《故事新编》和郭沫若的《豕蹄》进行比较。自此,开始对郭沫若有所了解。
2003年廖久明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来到我校工作,2005年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筹备成立,他开始将研究重点转向郭沫若研究。“我始终认为,个人的发展有必要和集体发展结合起来,所以决定将自己的研究重点转向郭沫若。”廖久明告诉记者,因为工作前对郭沫若研究并不深入,所以他成为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专职研究人员时下了很大研究功夫。
2008年考完博士再次回到乐山的廖久明,开始协助杨胜宽、蔡震完成《郭沫若研究文献汇要》的编选、出版工作。正是这次工作让他意识到:回忆作品实际上是比研究文章更加基础的文献。在他看来,这是一个值得去做的项目,下定决心要完成《郭沫若研究文献汇要》的工作,于是开始收集人们回忆郭沫若的作品。《郭沫若研究文献汇要》于2012年出版后,廖久明便在2013年以“回忆郭沫若作品收集整理与研究”为题成功申报了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基地项目和四川省教育厅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计划项目。在研究过程中,觉得有必要申请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没想到于2015年一次性申报成功。廖久明坚信学术研究最重要的是将兴趣与责任心相结合,源于兴趣,终于坚持。“说实话心里没有底,可这件事的的确确吸引了我,所以我们还是想做,做了就要坚持到底。”
终于坚持,他们把阻力化为动力
2009年计划收集整理人们回忆郭沫若的作品,2013年成功申报省、厅级项目,2015年成功申报国家重点项目,2017年11月提交结项材料,2018年7月公示结项等级为优秀。十年,这对于普通人来说或许算得上是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可是对于廖久明这个团队来说,这是一个非常短暂并且忙碌的一段时间。整个工作过程,用何刚老师的话来说,“时间短、任务重、难度大。”
廖久明说,项目计划2017年结项,主要是考虑到前期已经有了比较扎实的研究基础,再者希望这套书在郭沫若逝世四十周年的2018年出版。没想到难度会这么多,远远超出了预期。
整体的时间不够,他们便用个人的时间来弥补。团队成员为了做好这个项目,不惜以牺牲自己的身体为代价。在高负荷量的工作下,廖久明感到记忆力明显下降,先后到乐山市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检查,都没有查出问题,稍微放松一段时间后,记忆力又恢复了正常。何刚老师因长时间呆在电脑面前,颈椎病发作,曾两次住进医院。在医院,他心中念念不忘的仍是项目的进展。整个团队所有参与此项目的老师,无周末,无寒暑假,无节假日。他们倍感时间紧迫,便用加班加点的方式,来增加用于这个项目的时间。
一个项目成功的背后必然有着庞大的数据支撑。收集所有回忆郭沫若的作品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收集资料,资料多且庞杂,涉及范围广,作品年代久远。”何刚如是告诉记者,这的确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
团队通过郭沫若数据库、中国知网、超星图书馆查找原文并在浏览的基础上选出回忆文章。对于数据库上有目录却没有原文的作品,他们采取在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重庆图书馆购买的方式,以及借外出开会的机会,到各地图书馆查找资料。整个团队一直竭尽所能从浩瀚的资料选取符合条件的作品。唯有根扎得越深,树方能长得越盛。经过努力,目前已经收集到1400篇回忆郭沫若的作品,电脑计数550余万字。
相关作品收集后,后期工作也相当困难,要删除不属于收录范围的作品,根据已有作品的线索查找新作品,调整分类存在问题的作品。这些看似琐碎的事情,却让团队成员花费了不少的经历,一次又一次地开会研讨交流,一次又一次地邀请专家听取意见修改,一遍又一遍地仔细校对……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廖久明的带领下,既分工又合作,一卷一卷整理,个人与集体相辅相成,个人的力量汇聚成整个团队的力量,推进了此项目的完成。廖久明告诉我们:“该项目的最终成果是18卷本《回忆郭沫若作编校集》,涉及文学、戏剧、书画、史学、政治活动、外交活动、社会活动、日常生活等方面。”个人,陈晓春负责《文学一卷》,邹佳良负责《文学二卷》,杨兴玉负责《戏剧卷》《书法卷》《索引卷》,邓帮云负责《史学卷》《考古卷》,杨胜宽负责《政治活动一卷》,廖久明负责《政治活动》二、三、四卷,马文美负责《外交活动卷》,王春燕、廖盛荣负责《科教活动卷》《出版活动卷》《社会活动卷》,何刚负责《日常生活》一、二、三卷。在整个过程中,他们始终抱着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大胆尝试,小心处理”,其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都值得人们重视。廖久明说:“我们发现现实永远比想象复杂,人们只能根据现实不断改变自己的设想,才有可能面对现实。”
在2018年7月公示的国家社科基金结项项目中,优秀率只有7.9%,而国家社科基金立项率一般为15%,其难度可想而知。何刚说:“我们高质量地完成这个项目,除去项目本身的意义,还对我们学校的社科工作也很有帮助。这是学校第一个国家重点社科项目,也是省内新建本科院校的第一个。”该成果将来出版后,必将推动郭沫若及相关研究的深入发展,在推动社会主义大发展大繁荣、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实现文化强国目标等方面发挥应有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