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青年教师候选人事迹展播——物电学院青年教师杨济豪

浏览量:    日期:2016-09-09 18:02    作者:李锦豪 吕丹杨    来源:最美青年教师调查采访组     审核人:

他的心思全在学生


采访杨济豪老师,记者向物电学院领导首先提的问题是,杨老师从电子科大本科毕业来我校,迄今13年。同一时段里,我校有的青年教师已从本科提升为博士,评了教授,而他的学历仍是本科,职称只是讲师。为什么要推荐他为最美青年教师?学院党总支书记罗颂平说:“我们在听取学生意见时,他的呼声最高,后来我们把学生推荐排名前五名的教师名单拿到教职工中征求意见,杨济豪又是第一。他之所以被大家如此公认,是因为13年来,他的心思全在学生。”

 

敬畏三尺讲台让学生学有所获


杨济豪学生时成绩优异,常为同学解答疑难,他体会到把别人教懂是件特别幸福的事。报考大学时,第一志愿是北师大,但后来被电子科大录取。大学毕业,他怀着对教师职业的敬仰,应聘到乐山师范学院任教。

踏上讲台后,他发现讲台不仅是神圣的,也是难以驾驭的,要上好课,并不容易,这三尺讲台令人敬畏。他的妻子告诉我们,初工作时,家里的客厅成了他的第一讲堂,她便是他的第一个学生。为了掌握好语言节奏、板书、教态和时间,他们经常在客厅里“上课”,一遍又一遍,“夫唱妻和”。有一次厨房里的稀饭熬糊了,满屋的焦味才提醒他们该“下课”吃饭了。

他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讲“戴维南定理”时,他做了大量理论证明,学生却没听懂,于是他向老教师邹远权求教。邹老师说:“这类定理的教学,重点不是定理的证明,而是运用。你可以直接给出这个定理,教会学生如何去应用,教学目的就实现了。”他坚持跟听邹老师的课,获益匪浅。

杨济豪备课特别认真。即使是讲授过五、六遍的课程,他也要重新备课写教案。他常反思教学得失,补充最新应用案例,不断改进教学。

他讲课十分投入。他的肢体语言丰富,经常讲得大汗淋漓。有一次,讲到激动处,不小心踏空,滑下台阶,引得全班惊呼。不止一次,上课时讲得如痴如醉,进入了忘我境界,忽然铃声响起,他问:“这就下课了?”,全班同学齐声回答:“已经两节课都下课了!”,他笑了笑说:“这么快呀!”

杨济豪不断探索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他在《数字电路》这门课程教学中发现,学生学过的芯片,考试中可以回答得很好,进行设计时,就是不会用。和其他老师讨论后,他尝试引入国外的项目教学法:老师当导演,学生当演员。将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应用项目,按项目分解任务,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先根据老师演示的基本任务完成布置的提高任务,一个个任务做完后,再合成一个完整的项目。项目由易到难,最后的综合项目几乎可以涵盖整门课程的知识,项目做出来了,这门课就弄懂了,学会了。这比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的传统教法好得多,学生兴趣大,积极性高,有效解决了只会考试,不会动手的问题。杨济豪与其他老师共同编写适合项目教学法的教材,目前,《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材已出版,《数字电路》的教材也已完稿。

学生刘鑫说:“我跟了杨老师三年,项目教学法让我们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学到了扎实有用的知识。”学生牟冷洁说:“我在大学里收获最大、学得最轻松的两门课就是杨老师的《数字电路》和《信号与系统》。”物电学院分管教学的副院长蒋强介绍:“杨济豪上过多门课程,每次教学座谈会,都有学生发言说杨老师是最好的。他的教学考核排名,常年都稳定在前几名。”

杨济豪“敬”三尺讲台,因而倾情投入;杨济豪“畏”三尺讲台,因而不断进取。

 

情迷实验室让学生学有所长

 

2005年,物电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首届学生毕业,因专业能力不突出、实践动手能力差,就业困难。针对这一情况,2006年学院建立创新实验室,以课外科技活动为突破口,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2007年,学院领导很希望工科出身、正在攻读电子科大研究生的杨济豪参与创新实验室工作,杨济豪知道毕业生就业,关系到学生的生存发展,也关系到学院的生存发展,决定接受任务,将读研的事暂时搁置一下。哪知,这一搁置便是十年,而且,被搁置的不仅是学历,还有职称,还有家事和亲情。

在创新实验室,杨济豪指导学生很是繁忙:科技竞赛、创新创业训练、科技制作、毕业设计等等。一年里有一半时间都泡在实验室,学生几乎天天见,学生有什么困难他及时帮助解决,学生没有什么问题他也留在那里,他认为自己即便什么也不做,坐在学生旁边,陪伴学生,也会让他们更有信心。当然,作为指导教师,在学生的科技活动中,杨济豪常常起关键的指导作用、示范带头作用。大到设计方案、确定辅助电路、编写程序,小到一个小部件的调试,他总是亲力亲为,饿了和学生们一起吃盒饭,累了往桌上一趴眯上几分钟,看学生们长时间调试疲倦了,时不时讲个笑话让大家放松一下。颜浩、王琴同学说:“我们2013年结题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智能车库管理系统》、2015年申报的省级项目《智能空气质量检测仪》,杨老师多少个夜晚陪伴着我们,在项目理论和模型建立等关键问题上都给与了指导。”

采访中,杨老师指导同学们参加各种赛事的话题,大家谈得最多最热烈。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及智能汽车竞赛,是教育部倡导和组织的两大赛事,目的是促进相关学科专业课程体系和内容的改革。其竞赛成绩进入教育部的有关数据统计,对学校的声誉极具影响力。

电子设计竞赛分省赛和全国赛,智能汽车竞赛还有分区赛,每年杨济豪花在这两项大赛上的时间差不多有上千小时。在接近比赛的那段时间,常常加班熬夜甚至通宵达旦,每年后勤公司都要特批创新实验室昼夜不关灯。去年电子赛,由于缺少一个重要元件,时间很紧张,晚上十一点过才联系到峨眉的卖家,他连夜开车去峨眉把东西买回来。有一次,付蓉老师晚上9点下课时,看到杨济豪在实验室,第二天早上八点去上课时又看到他,便问“你来的这么早啊?”杨济豪说:“我还没回去呢。”2015年省智能汽车竞赛的前一天,杨济豪发现了学生在程序中的一个漏洞,它会导致小车无法完成比赛。于是他立即和学生一起研究各类数据,不断调试,连续奋战20多个小时,直到第二天比赛前两小时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长时间不着家成为他们夫妻之间一个大问题,以至于他的妻子不得不和他约法三章:“一周七天你至少抽两天时间陪陪我。”“不论多晚回来,你也得喊醒我跟我说上两句话。”“实在太晚太累就在实验室过夜,我心里反而更踏实些。”有一次杨济豪凌晨两点多开车回家,由于太过疲惫,出了车祸,所幸无大碍。妻子只好这样说。

杨济豪的生日5月27号,正是省智能汽车赛开赛前夕。去年他生日那天,妻子打电话约他到外面吃个午饭,也算是给他过生日,但他说不行,要向领导汇报竞赛的事。平常很理解支持杨济豪工作的妻子终于生气了,给蒋强副院长和实验室的张自友老师分别发了信息,表示不满,蒋、张二人连忙给她作解释、陪不是。当晚,对杨济豪又怨又爱的妻子牵着五岁的儿子,手捧鲜花和蛋糕,来实验室为他过生日。今年5月27日晚上,体育馆赛场里响起“生日快乐”的歌声和热烈的祝福声,妻子和儿子又赶来了。杨济豪眼眶里饱含泪水,什么也说不出来,他感觉亏欠妻儿太多。2009年他带着百余名学生到福建“冠捷科技集团”实习半年。那期间孩子出生,他没能够在妻子身边守候,后来回家只陪了妻子几天,放心不下学生又马上赶回了福建。如今他们的第二个孩子将在暑假出生,本想补偿一下,可现在他却只能抱歉地对妻子说:“今年省电子竞赛提前到8月,7月要带学生参加西部智能汽车赛。家里的事我又帮不上忙,你要有思想准备”。

学生敬佩杨济豪的,除了他的倾情倾力、无私投入外,还有他的渊博知识和高超水平。胡玉旺同学说:“有一次我调试一个部件总是不到位,杨老师并不直接告诉我怎么解决,而是问我另一个部件是怎么调试的,我顿时恍然大悟,一下找到了问题所在。”去年电子设计竞赛,赛题公布后,为了拿出解决方案,整整一个上午杨济豪就一个人坐在那里思考,滴水未沾,一步没动。到午饭时,他已拿出足足七页的三维受力分析模型,对我校参赛队最终取得全国一等奖起到了关键作用

功夫不负有心人,杨济豪直接指导的学生团队在科技竞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2个,二等奖2个:西部赛区一等奖4、二等奖4个:全省一等奖15个,二等奖15个,成绩斐然。然而,在杨济豪看来,最有意义的不是比赛名次,而是在竞赛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习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思考很多考试中遇不到的问题,用到很多教材上找不到的元件,这样就大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创业的能力;此外还增强了学生们与强手竞争的自信心,磨练了不怕困难的毅力;培养了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这样的应用型人才是能够受到社会欢迎的。事实上,在杨济豪与其他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创新实验室多年的探索已初见成效,前来挑选毕业生的公司越来越多,从创新实验室走出去的许多学生都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采访末了,我们觉得杨济豪的付出和业绩,与他现在的学历职称很不相称,问他是不是亏了,他说:“各人的追求不同,职称晋升慢就慢吧,反正不影响我做指导教师。每次看到学生赛出了水平,拿回一个个奖品而露出天真的笑容时,我觉得值了。当实验室的同学轻松地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设计,并帮助同班同学完成毕业设计时,当他们毕业后找到好工作时,当他们创业的公司打出一片天地时,当他们毕业几年后回来看望我们时,我都觉得,值了!”

物电学院主持工作的副院长邓迟对此的看法是:“多年来,高校的导向机制的确有些问题。人才培养本来是高校的中心工作,但实际情况是往往重科研轻教学,重学科轻育人。令人高兴的是,为了适应学校转型发展,我校去年出了低职高聘新政策,当时我们力荐杨济豪高聘副教授。长期以来他淡泊名利,不在意自己学历职称的升迁,把心思都用在教学上,用在指导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上,用在当好班主任上,学生对他打分都很高,大家非常喜欢他,我们非常需要杨济豪这样的教师。”

是的,我们非常需要杨济豪这样心思全在学生的教师,我们也应该更加关心他这样的教师。



杨济豪简介

 

杨济豪,男,35岁,学士,副教授(低职高聘),中共党员,2003年来校工作,教龄13年,现为物电学院专任教师。主要任课:《电路原理》《数字电路》,科研方向:信息处理。发表论文5篇,其中核心期刊2篇,申请专利3项,合编教材一部。

他不在意自己学历、职称的升迁,13年来把心思都用在教学上,用在指导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上,用在当好班主任上。

他热爱三尺讲台,倾情投入,教学考核名列前茅,他引入国外的项目教学法,学生学习兴趣大,积极性高,有效解决了只会考试,不会动手的问题。

2006年物电学院建立创新实验室,以课外科技活动为突破口,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他们毕业后就业的竞争力。2007年他毅然中断研究生学习,担任创新实验室指导教师。一年里他有一半时间泡在实验室,在那里他与学生几乎天天见,常常加班熬夜甚至通宵达旦。他直接指导的学生团队在教育部组织的科技大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2个,二等奖2个:西部赛区一等奖4个、二等奖4个:全省一等奖15个,二等奖15个,成绩斐然。

    他是把心思全放在学生身上的好老师。


杨济豪3_副本.jpg


杨济豪2.jpg


图片来源:物电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