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青春忙碌而快乐
一间实验室,一张办公桌,一台电脑,这就是他的第二个家;洪亮的声音,饱满的热情,幽默的教学方式,严谨的科研态度,这就是学生对他的评价。他就是马旭光——化学学院青年教师,在环境微生物世界奋力探寻、在学科教学的天地辛勤耕耘。
“与学生一起成长,是很快乐的事!”
马旭光出生在甘肃省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朴实的民风让他从小就对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有着深入骨髓的敬仰。攻读硕士和博士期间,导师张宗舟教授和崔宗均教授不仅教给他扎实的专业知识,更以认真严谨的履职态度为他树立了榜样;还经常鼓励他,帮助他解决经济困难,帮他联系工作单位。他切身感受到老师的无私帮助对学生成长的重要。博士毕业的他感谢老师、崇敬老师、热爱老师,更想成为老师,于是受聘为乐山师范学院化学学院教师,实现了儿时的梦想。
为尽快进入教师角色,实现读博时研究方向与所承担教学课程的融合衔接,马旭光老师来校报到后的第一个暑假就放弃休息,查看大量与教材相关的资料,向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请教,撰写详细教案,制作教学PPT。刚来校时,妻子已身怀六甲,回忆那段日子他有点感慨:“家中妻子需要照顾,教学需要大量时间备课,科研方面需要申请项目。每天感觉时间不够用,我只有加班、熬夜,那半年几乎天天工作到凌晨一两点。”
马旭光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将抽象的理论知识抽丝剥茧,通过实验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如在讲授《环境科学及环境工程实验》中,先给学生就微生物的分离、纯化、鉴定等关键操作技术进行示范,在学生操作环节中一对一地进行纠正和指导,如有一点技术动作不符合规范,便叫停再次讲解和示范。他紧密关注本专业发展新动态,将最新研究进展联系国内外实际向学生阐述。他说:“科技在发展,必须让学生及时了解新知识、新成果。”
马旭光很注重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学科逻辑思维的培养。他积极探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参加了由教育部中国高校科技杂志社举办的微课与慕课设计开发和全国高校信息技术培训,并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学校在线课程建设项目《环境工程和微生物学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改革》。每次上课前要在办公室静心10分钟,调理心境,以最佳精神状态走进教室;重要知识点条分缕析,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利用PPT展示其内在逻辑关系,有理论、有数据、有实例,给学生以启发;作业设计侧重训练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考试命题重点考察对整体知识体系的把握及创新思维的建立。每次课后都要进行教学反思,深入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凭借着勤奋、刻苦及善于学习思考,在不太长的时间里,他的从教事业顺利实现了“从新手教师到熟手教师再到骨干教师”的跨越式发展和成长!他说:“来到梦寐以求的岗位,我渴望让学生尽快掌握新知识。与学生一起成长,是很快乐的事!”
“我的幸福指数很高呢!”
马旭光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农业生物资源再利用及微生物生态学,目前主攻木质纤维素物料高效产甲烷技术及其微生物学机理。
创新,是科学研究永恒的主题。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实验方法的创新,是马旭光科研攻关的最重要特点。一次,在提取厌氧发酵产物样品DNA进行微生物群的定量和定性分析试验中,原想几小时就能完成的实验,用了整整一周时间也没有得到结果。食不甘味、夜不能寐的他,反复琢磨、反复比对,发现高含固率的木质纤维素发酵物微生物浓度低且成分复杂,不易提取高质量的微生物DNA。经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发现,目前还没有针对这类发酵物提取高质量DNA的成熟方法。经过深入思考,他综合各种常见方法的优缺点,重新优化提取方法,从下午2点一直持续到晚上12点,实验虽完成,但与预期还有一定差距,于是继续试验,终于得到理想的DNA条带。此时东方微露晨曦,已是凌晨5时20分,又是一夜无眠……。他回忆说“尽管身体极度疲惫,但心里却无比地高兴和满足!”
此类情形对马旭光来说是一种常态,每逢周五、周六、周日晚上,一定会在化学楼实验室做实验或查阅文献。同事们开玩笑说,“你把实验室当成自己的家啦!”——是的,对他而言,没有星期日,只有“星期七”;周末双休日和寒暑假正是做实验研究的整块时间呢!
说起自己的科研,马旭光感悟:“做研究不能急功近利,只有尽心尽力做事,才可能有意外的收获或重大发现。”基于这样的信念,实验研究不管有多难,他都会想尽办法克服困难排除障碍,锲而不舍。在一次厌氧发酵产甲烷反应器运行中,电机突然出现故障,这意味着持续进行4个月的实验就此终止。为尽快恢复原有实验条件,他立即联系维修人员打开反应器,在厌氧发酵物暴露于空气中一个下午,终于修好电机。原以为甲烷产量会由于破坏了原有厌氧发酵体系会大幅下降,然而检测结果表明产气量和甲烷含量均较以前有了大幅提升!当时既兴奋又迷惑,直觉告诉他这不是一个偶然现象,可能还存在其必然原因。经反复思考、研究,特别是与同行进行深入讨论后,认为这个过程中可能是有氧环境提高了厌氧发酵体系中微好氧菌群的活性,并由此促进了木质纤维素物料的分解效率。这一重要发现,为后来获得国家自然青年基金提供了新思路!
“机会总是给有心理准备的人!”马旭光正是这样一位善于从实验中发现问题、剖析问题,以新的视角作出客观分析判断并进行实验论证,达到进一步深化研究的科研工作者。他身上明显地表现出一个科学研究者鲜明的人格特质:坚持、严谨、务实;精益求精、不断超越自我;重精神层面的追求,有一份艰苦卓绝、探索未知、攻坚克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马旭光现在的研究更加注重基础研究与地域特色资源及现实需求相结合,从理论研究向服务社会的应用性研究转型。研究中他密切团队协作,与课题组成员深入企业调研,先后与四川君和环保工程有限公司等洽谈,就农业固体废弃物资源转化利用过程中亟待攻克的技术难关展开合作。为解决实验设备需要大量资金的难题,他主动联系农业部沼气科学研究所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重点实验室,积极申报该实验室的公开项目,经过激烈竞争,获得了专项研究经费的资助;并就有些沼气工程建设项目与该实验室负责人达成合作意向。
马旭光就是这样一个勤奋、开朗、积极作为、充满活力的青年教师,每天忙并快乐着,“我的幸福指数很高呢!”他如是说。
“我是你们的兄长嘛!”
教学、科研必须落实到“育人”。高校教师的这一终极目标,马旭光须臾没有忘记。他的调研和实验,尽可能吸纳学生参与其中,进行实际的学习研究和体验。从2012级到2015级每个年级都有3-4名学生跟随他做科研。在首届四川省大学生生物与环境科技创新大赛中,他指导2013级环境科学班谢佳玉团队参赛,文案先后经过十几次反复修改打磨;临近决赛,模拟答辩、亲自示范,从比赛时应有的台风、语速,到问答技巧均一一详尽指导,最终在全省十几所高校中荣获二等奖。他指导学生完成的创意环保作品,获乐山市首届“君和杯”大学生环保创意设计大赛三等奖;指导学生申报项目并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先后组织学生参加了第八届全国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四川省首届生物与环境科技创新大赛,共申报竞赛作品18项,涉及参赛学生62人次。
指导毕业论文,学生评价“马老师超级认真”。从论文选题、开题论证、课题实施、数据采集处理到论文撰写,再到论文答辩PPT的制作,他全程指导、耐心细致;论文修改大到整体结构小到标点符号、英文摘要等,都有详细批注或点评。对于不是自己直接指导的学生,也是满腔热忱、悉心指点,从不分内外、不计名利,一心为学生。
马旭光担任2014级应用化学专业新生的班主任,晚自习经常去教室查看学生学习情况,每周定期或不定期去学生寝室解决具体问题。很快他就能准确地叫出全班学生的姓名,熟悉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及个性。他要求学生制定“大学四年学习计划书”,每一份都在认真分析后有针对性地与学生交换意见。“适者生存,尽快适应新环境;抵制诱惑,学会控制自己;志高存远,树立考研意识”是他对新生们的谆谆教诲。重视学风、班风建设,召开主题班会是他班主任工作的特色和重点:新生刚来学校,对大学好奇、迷茫、不适应,他就举行“学习新环境的适应”的主题班会;临近期末,则举行“如何应对专业课复习考试”的主题班会;暑假前夕,举行“暑假怎么过”的主题班会……一系列的主题班会,他都置身其中,现身说法,以自己的经历、经验和感悟,对青年学子进行启发、教育和引导,有效地促进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深度交流互动。
对于后进生,马旭光给予更多的关爱和鼓励。一次,一个挂科的学生求他修改成绩,马旭光特地约他吃饭,在和谐的氛围中指出其不当的想法,分析挂科原因,鼓励他好好学习才是避免挂科的唯一途径。“不偏爱,不歧视,不放弃,不抛弃。”性格孤僻的学生,他与之促膝谈心,教他如何与人相处;学生对宿舍不满意,他了解情况后帮助重新安排;学生银行卡出故障,他主动解决并说有困难一定要找他……学生很感动,他说“我是你们的兄长嘛!”学生们私下里都称呼他“小马哥”,“我们都是小马哥的忠实粉丝。”“师爱”是什么?马旭光用行动诠释了“师爱”的原则性,那就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与耐心帮助悉心指导相统一。
在马旭光的工作规划中,一系列的安排让他充实紧张。近期工作的重点是将在研的项目高质量完成;转变学生理念,提高考研录取率。中长期目标,是用自己所掌握的技术提高当地一些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效率,为地方循环经济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正是基于这种情感态度、这种专业精神,我们有理由相信:马旭光老师是乐山师范学院教坛一颗正冉冉升起的新星,一颗很有发展潜力的教学之星、科研之星!
马旭光简介
马旭光,男,34岁,博士,副教授,中共党员。2014年7月来校工作,教龄10年,现为化学学院专任教师,主要任课:《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科研方向:农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环境微生物生态。
近5年发表论文16篇,其中核心11篇,EI和CSCD收录各1篇,申报专利4项。主持、主研“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各1项,主持、主研省(部)级项目各1项,主持市(厅)级项目3项。
他是一位在忙碌中寻求快乐的人。
忙教学,尽心谱写教学“三步曲”:课前10分钟,调理心境,进入角色;授课投入,抓重点,破难点,有理论,有数据,有实例;课后反思总结,作业设计抓实践,重能力,更上层楼。
忙科研,善于从实验中发现问题、剖析问题、验证问题;多少个不眠之夜,终于提取到理想的高含固率纤维质厌氧发酵产物料中微生物的DNA条带;厌氧发酵产甲烷反应器的一次故障,他却从中获得提高木质纤维素分解率方面的重大发现,由此申请获得国家自然青年基金。
忙育人,与学生同台实验,言传身教,指导学生参加科技大赛,捧回奖状。师生共同逐梦青春,创造美好。
图片来源:化学学院 视频来源: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