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展播之十二:春风掠去 余温未歇——记文新学院专任教师杨兴玉教授

浏览量:    日期:2018-06-12 08:50    作者:高梦娜 周弋琹    来源:宣传部     审核人:

【人物简介】杨兴玉,男,博士、教授,2008年毕业于辽宁大学文艺学专业。长期讲授《文学概论》《美学》等专业课程,并开设了《文艺鉴赏概论》《新闻美学》《中外文学比较》等专业选修课。发表期刊论文30多篇,出版学术书籍5部;主持和主研国家课题3项,主持省部级课题3项,主持校市厅级课题10余项;荣获省级教学、科研奖励3项,市校级教学、科研奖励9项。近年被遴选为校学术骨干、校学术委员会成员、乐山市首届优秀高层次人才、乐山沫若书院研究员、四川省郭沫若研究会理事、省级科研创新团队成员,并加入了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中华美学学会、中国郭沫若研究会等学术组织。


盈科后进 久久为功


1993年,杨兴玉以中师毕业生、中学教师的身份,开始了漫长的自学之路。经过不懈努力,他自修了英语、中文的大学课程,并于2001年高分通过了四川师大研究生入学考试。三年之后,他完成了一篇长达10万字的学位论文,并入职四川理工学院。

那时候该校中文系还只有两名硕士,他承担了繁重的教学任务。6门新课程的教学,并未难倒他,更没有让他中断学术追求。在三个月的准备后,他跨专业考上了博士。

《荀子•劝学篇》里这样讲:“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在看见杨兴玉成功的背后,也可以想象那些不为人知的艰辛。当年中师毕业时,他仅有初中英语水平;凭着刻苦的自学,最终征服了这一门学科,一次性通过了包括高级英语、写作、笔译、口译等数门专业课。85分的考博英语,足以见证他的自学成绩。谈及往事,杨兴玉不由感叹到:“学习英语,改变了我的命运。”如果没有当初执着的自学,可能他就不会有今天的学术成绩。

在杨兴玉那里,学术研究的新问题,就是学习拓展的契机。2016年,四川眉山借苏轼研究打造“千湖之城”,他应邀承担了研究任务。在研究中发现,《周易》对于阐释苏轼思想有着重要意义。于是,他便以熟悉的方式,步入这一陌生的领域——购置所有值得阅读的《周易》书籍,深入阅读,然后开始写作。他以此成果参加全国学术会议,得到了同行的认可。实际上,每一个新的专业问题,都意味着一种观念的冒险(怀特海语)。问题研究,而不是体系建构,是杨教授在访谈中一再提起的学术启迪。

“如水行川,盈科而后进”是何晓苇博士对杨兴玉的治学方式的评价,想来是颇为贴切的。百川溪流终到海,也免不了路上的坑坑洼洼,执着不懈、久久为功才是最质朴、实在的智慧。


传道解惑 乐此不疲


岁月固然可以积淀教学经验,也可能消磨了早年的热情。二十五年过去了,杨老师就像从事一门艺术品的创作一样,看着一拨一拨学生懵懵懂懂来了,又若有所思去了。他在传道解惑中实现自己,并乐此不疲。

多年的教学内容早已经了然于心。为了《文学概论》《美学》每一堂课的教学,他常常都会花上两三天的时间遍观国内主流教材,择善从之。而当他看到更具时代性的新教材时,他放弃了之前所有的备课工作,从零开始准备新教材的备课。这种“自找麻烦”的备课方式,杨兴玉教授是这样说的:“时代一直都在变化,每一节的内容都有可能随之变化,没有什么东西是一成不变的。这可是知识,我教的,可是学生。”本着教书育人、对学生负责的态度,他不囿于既有教材的僵化观念,完成了三轮课程教学改革。时至今日,他仍在不断完善教学设计,力争课程内容常讲常新。

较之直观的文学史、文学批评,源自哲学的美学和文艺学,一向被中文系学生视为畏途。要让抽象的理论在学生面前变得更容易接受,在杨老师看来,更新教学内容还是远远不够的。为此,他制作了声像俱全、制作精良的教学课件,并选取了大量典型的教学案例。杨兴玉教授主张用案例来教会学生理论知识。在杨老师眼中:“黛玉教湘玉学诗的片段,比任何文学理论课都来得精彩。”当然,在他眼中,不能仅仅学会运用艺术案例来“照亮”原理,要想完全掌握,还要学会运用理性去“照亮”现象。这种“双向”的教学方式与教育理念,将美学这类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再从实际回归到理论,在相互转化的过程中,学生的理论视野与思维深度得到了拓展和提升。

在课堂教学外,杨兴玉教授倾注了大量心力指导学生。他长期负责IPD项目、学生工作室与毕业论文。2012年以来,每周五晚上在书房定期指导IPD学生阅读专业文献,为他们今后的深造打下一定的功底。当记者问到会不会对指导工作感到厌烦,杨教授不禁露出了微笑:“个别指导意味着师生与书籍之间的专业交流,这是一种回归大学本位的工作,又怎么会厌倦呢?”

为了让更多学生得到美学、文艺学训练,杨兴玉教授先后组建文心工作室、环境美学工作室。在指导过程中,他坚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指导学生申报课题、撰写论文;他所指导的学生先后获得3项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其学生课题及毕业论文大多研究得法。诸如《略论老霄顶意象在唐宋诗文中的呈现》《乐山文庙:武大精神的敞开之域》《乐山时期武大中文系暨外文系教授著述目录初编》等佳作,均能发人未发;杨老师指导的学生,有多人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仅2017年,环境美学工作室就有4位同学顺利考上了武汉大学、四川师范大学。

每当杨兴玉谈起他的学生时,脸上都会浮现淡淡的微笑。获得过多少荣誉、取得过多少成绩,或许在他那儿都不那么重要。他常说:老师之所以为老师,是因为他有学生。


关注生活 学以致用


真正的知识不应该是脱离实际生活的。杨兴玉是读书人,却不是“书呆子”。他用心学习研究,用心观察生活,也用心观照世界。

杨兴玉曾买来了一盆盆栽放在自家阳台,偶然间关注到了盘在盆栽上的绿植。在仔细观察后,他发现这盘在绿植上的是并不适合家庭种植的大型藤本植物油麻藤。后来,他惊讶地发现,在校内武珈西路、西湖路一旁的峭壁上,不少乔木都遭到了油麻藤的侵害。高悬头顶的枯木,不仅破坏了校园景观,甚至可能危及行人的安全。杨老师凭借环境美学、环境伦理学的积淀,敏锐发现了这一环境伦理问题。经过多方取证、积极奔走、多次建言,最终协助学校园林部门铲除了这一安全隐患。

不仅如此,杨兴玉教授并没有停留于经验层面就事论事,而是全面调查、走访了市区其他高校,并进一步查阅文献资料。在此过程中,他发现国内的环境伦理学研究者对于这方面问题几乎无人注意。于是,他开始沉思环境伦理研究本身的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理论探索。为此,他主持、完成了一项省级科研课题,并发表了5篇专题论文。

从发现了无人在意的麻藤问题,到帮助学校铲除这一安全隐患,再到思考国内环境伦理研究的思维盲区,他带着问题意识,一步步践行着他对于生态良知的守望,也一步步为环境伦理学填补空白。

杨兴玉的一位学生这样说到:“回到事情本身,让每一件事情都有自己的尊严。老师的故事、老师的教导,就像一阵春风掠去,带着知识与理性的芬芳,又不丧失生命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