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根据省委关于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部署和省委教育工委有关具体要求,学校党委5月初制发了《关于在全校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的实施方案》,决定开展以“质量发展、特色发展和内涵发展”为主题的大学习、大讨论和大调研活动。自5月以来,学校各级领导干部和师生员工按照党委的部署,围绕活动主题,结合工作实际,深入学习、深入调研、深入思考,纷纷撰写学习心得、讨论体会与调研成果,扎实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党委宣传部目前已陆续收到数十篇学校领导和处级干部撰写的学习讨论成果文章,这些思考深入、分析透彻、涵盖全面的文章,对推进学校质量发展、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价值与启发意义。从今天开始,党委宣传部将在新闻文化网“乐师要闻”开设“海棠思享――‘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成果专辑”专栏,集中选登一些有思想、有价值、有深度的成果文章,以供大家学习、交流与借鉴,并期待全校师生员工在学习领会这些成果的基础上,扎实推进“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深入开展,为学校深化改革、争创一流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 怎样认识学校发展的历史方位
在省委部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川篇”,广泛开展为期约6个月的“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工作推进过程中,乐山师范学院成功举办了庆祝建校40周年暨纪念武汉大学西迁80周年系列活动,全面总结学校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办学40年所走过的不平凡路程和所取得的显著成就,增强了全校上下的向心力、凝聚力与战斗力,进一步坚定了坚持全面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大力推进转型发展,实现争创省属一流大学发展目标的道路自信、文化自信。
孔子说,“四十不惑”。40岁对人的生命历程而言,既有前半生的丰富历练与人生智慧,又有在新起点上怎样走好后半段未来道路的清醒执着与几多企盼。40年对于一所大学所履行的“百年树人”历史使命而言,更多的应该是通过对过往来程的冷静反思与全面审视,更加深刻地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路径选择,认真回答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进一步明晰我们在未来发展中需要什么,能够做什么,以及能够做好什么等事关长远发展全局的重大基本理念与清醒认识。
乐山师范学院40年的发展历程,可以总结的宝贵历史经验固然不少,取得的成绩也确实值得我们倍加珍惜。但纵观来路与前程,学校发展所面临的条件差、底子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不仅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相反因为新时代所赋予的新任务、新要求而显得形势更加严峻,竞争更加激烈,压力更加巨大。这既与四川发展“历史方位”的基本省情相似,也与学校自身办学基础条件密切关联。我们对此必须要有足够认识,并引起高度重视。如果我们没有促进学校发展的紧迫感、危机感和使命感,没有对未来发展方向、发展路径的提早谋划和慎重决策,没有全校上下凝心聚力争创一流的积极探索与奋力拼搏,我们的发展优势将会得而复失,我们的辉煌成绩或许功亏一篑。甚至可以说,如果我们在未来高等教育发展中没有找准自己的恰当位置,在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发展中不能发挥自身的应有作用,那么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被竞争对手淘汰出局的命运,就可能不是杞人忧天,而是严酷事实。
因此,在喜庆了学校建校40周年的华诞之后,全校上下应该尽快从既有成绩的陶醉中清醒过来,从历史成功经验的分享中转入对学校未来如何更好发展的严峻课题进行广泛研讨和深入思考,通过“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把影响学校更好发展的主要问题找出来,看清楚,针对问题出主意想办法,认真谋划思路与对策。各级干部要强化问题意识,危机意识,看问题宁肯多一点、深一点、全一点,对于我们正视问题、解决问题有好处没坏处。对待问题不能只讲客观不讲主观,等、靠、要不是解决发展难题的办法。只有迎难而上,勇于担当,敢为人先,戮力作为,学校才会有美好未来。“成于忧患死于安乐”,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和警醒。
二、 怎样看待学校发展机遇与挑战的辩证关系
站在学校发展的历史坐标上看待我们的过去与未来,说挑战与机遇并存、成绩与困难同在当然是没错的,并且事实永远都如此。但是如果我们用问题思维来看待二者的关系,也许会引发我们更多的深思,获得更大的启迪。
首先,机遇作为客观存在永远摆在那里,就看谁能最先认识它,尽快抓住它。人们都懂得机遇始终青睐有准备之人的道理,但怎样做个“有准备之人”,看到机遇能够牢牢抓住,并非说起来那么简单和容易。之所以如此,因为“准备”不仅考验见识,同时考验定力。见识既体现认识水平,又体现准确判断;定力既表现为瞄准目标的坚守,也表现为选准路径的眼光。机遇也有大机遇小机遇、近机遇远机遇等种种不同,容易让人晕头转向,不知所措。谁都希望尽可能多地抓住重大发展机遇,但这种机遇往往不会主动上门,需要“有准备之人”的先见之明,先人之举。
其次,机遇与挑战之间的关系会互相转化,没有抓住的机遇可能转瞬之间会变成新的挑战,挑战应对得当也可能突然之间会成为新的发展机遇。古代哲人老子早就阐述过“祸福相依”的辩证道理,放在我们对待过去成绩与经验的态度上来思考,未尝不可作如是观。冷静地看,我们今天面临的发展压力与挑战,用前所未有来形容并不为过。也许很多人会觉得比起师专草创时期的条件简陋、白手起家来,学校现在的条件与实力已经今非昔比,学校的发展应该基础更好、潜力更大。但当今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已经把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特色等软实力指标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高度,未来发展的竞争说到底是质量、特色、品牌、声誉等核心竞争力的比拼,而我们的一些干部和教职工,在提高质量、创造特色、树立品牌、扩大声誉等方面,还相对缺乏当年师专人锐意创新、甘于奉献的精气神,还没有做到凡事追求卓越、争创一流,而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慵懒度日的态度与作风,势必成为学校未来发展的最大阻力,长此以往,我们几十年积累的精神财富和发展优势将会丧失殆尽,并且会成为迟滞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最根本挑战。
再次,学校未来发展的机遇与挑战都来自社会不断变化的不同需求,我们能否适应和满足这种变化趋势和时代性需求,不仅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未来,也决定着学校的存在价值。当今中国,正致力于“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于成为现实。在此进程中,高等教育肩负着伟大的历史使命,学校未来发展的最大机遇莫过于此。我们需要认清形势、统一思想,把学校发展的目标与蓝图跟国家的发展目标、民族的千载梦想紧密联系在一起,找准国家发展目标与学校发展路径的结合点,顺势而为,因时而变,咬定内涵发展、质量发展、特色发展不放松,我们就能够抢抓机遇,克服挑战,赢得学校发展的美好未来。
三、 怎样推动学校发展目标的加快实现
发展路径的选择,既是学校过去办学历程的经验积淀,也是影响未来发展全局的根本大事。
从学校40年发展历史看,我们的最大成功在于始终坚持改革,以改革的方法克服发展中的困难,凝聚推动发展的动力,树立独具个性的形象,走出自辟蹊径的路子。我们的最大经验在于始终坚持创新,以创新的思维和方法面对世界、面对未来,定位自己;敢为人先,勇于探索的办学理念与工作态度,成为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最宝贵大学精神和文化财富。
从学校自身当下所处历史方位看,我们的办学条件、所处区位、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等发展要素,均处于相对不利地位;而就学校发展的外部环境看,诸如日益白热化的人才抢夺战,主管部门的政策与经费支持力度,各种资源配置的体制机制等,都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并且这种趋势目前还难以看到从根本上加以改变的明显信号,有些方面可能会愈演愈烈,对我们的发展造成更大压力。
这样的历史与现状,决定了学校实现未来发展目标的路径,只能选择坚持内涵发展,注重质量提升,铸造品牌特色,走符合学校发展实际的个性化、差异化道路,用软实力优势弥补长期以来办学硬件的不足,用比别人更加勤勉的工作努力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此参与日益激烈的高等教育发展竞争,获得自身生存空间,实现学校不可取代的地位与价值。
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提出了走在前列、扩大优势、争创一流的发展目标,能否早日实现这一目标,主客观因素都有影响,关键和决定因素在于我们自身对选择路径的决策共识和始终坚持。实现有质量的发展,凝练显著办学特色,创造有美好声誉的办学品牌,本身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要通过“大调研”认真查找在质量、特色发展等方面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分析清楚问题原因,拿出解决它们的办法,不同的问题,难度不一样的问题,要采取分类、分阶段办法逐步加以解决。其次要通过“大学习”进一步凝聚有质量、有特色发展的广泛共识。党中央、省委把内涵发展、质量发展、特色发展作为新时代发展的根本方式,中国高等教育也已进入提质增效注重特色的发展新阶段。我校必须进一步树立质量是发展生命线的观念,在人才培养、管理服务、考核激励等方面完善体制机制,体现政策倾斜,形成舆论导向,注重工作实效。再次要通过“大讨论”进一步明确质量发展、特色发展的工作路径。涉及学校未来事业全局与长远的发展路径选择,关系到学校的前途命运,也关系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和民主集中制,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权衡比较,切磋启发,让广大干部和师生员工广泛参与,积极贡献智慧,把学校发展作为全校上下的共同事业与一致追求,确保路径选择的科学性、民主性、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