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展播之四:耕耘教坛数十载 换得桃李满园香——记生命科学学院专任教师毛加宁教授

浏览量:    日期:2018-05-21 09:34    作者:冯小舟    来源:宣传部     审核人:

【人物简介】毛加宁,男,中共党员,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现任学校学科教学研究所所长、科学教育专业负责人。主要从事生物科学专业、科学教育专业教师教育课程和生物专业课程教学、实践及实践指导工作和相应的教育教学研究、生物领域科学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和参与省市教育教学研究、生物科学研究课题10余项,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主编和参编教材、专著2部,主持和参与获得省级、校级教学成果奖6项;指导学生获省级以上师范生教学能力(技能)大赛各级奖近百项。


“1982年,我在西南师范大学毕业之后,去了绵阳中学教书。1986年,我又调到了当时的乐山师专,到今天已经整整三十二年了!”5月4日下午,在行知楼的一间教室里,毛加宁老师将自己在乐师的教学生涯娓娓道来。

我的选择是因为热爱


毛加宁出生于一个教师家庭,他的父母和妻子都是老师,一家人都在教育战线上奋斗。受家庭影响颇深的毛加宁在70年代填报大学志愿时毅然选择了师范专业。“尽管当时的教师待遇并不高,但我还是很想考西南师范。”毛加宁回忆道。作为一名教学为主型的老师,毛加宁平均每周的教学任务超过了16个学时。除此外,他还要承担在实践活动与各项教师技能大赛中对学生的指导任务,据他估计,每年会有900到1100个学时。

如何处理繁重的教学任务与生活的关系,毛加宁连说了两个“凭良心办事!”“我要对得起自己指导和教授的学生,尽量满足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上的要求。”不久前, 2010级学生蔡芳在参加湖南省的科学教学竞赛之前找到了毛老师,请他帮忙修改自己的参赛方案。由于时间很紧,毛老师当晚一直工作到了凌晨时分。

除了平时的教学任务之外,毛加宁每年都会在四川省师范生教学能力大赛中指导学校的学生,而毛老师在这项工作上的投入,是无法用学时来衡量的。为了贯彻学校将师范专业做精做强的理念,毛加宁与生科学院其他一些老师一起为教学大赛的指导工作提出了一个“双五制”,即每个教师指导一个学生的次数不能低于五次,每次指导的时间不能低于五个小时。因为这个“双五制”,毛老师去年的国庆节与中秋节都在加班加点的工作。正是由于他的坚持,今年3月,他所指导的学生在省级的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得了各级大奖百余项。提到这些成就,毛老师谦虚的笑了笑:“这些荣誉不是我一个人的。虽然我在学业上引导了学生,但他们的优异表现反过来又成就了我。”

32年来,毛加宁就这样在教师的岗位上坚守着,曾有学生问他:“这么多年来,你觉得你累不累?你抱怨过吗?你倦怠过吗?”他回答道:“我给你坦白吧,累是肯定的,抱怨也是有的。但是——”他拉长了说话的语调。“我没有倦怠过,到现在为止我从来没有产生过职业倦怠!”他觉得,他一走上讲台,就必须要影响到自己的学生。

传道受业解惑,这简单的几字在经过30多年的风雨洗礼之后,在毛加宁的心中已经不只是最初好为人师的兴趣,它已经沉淀为了一种热爱,一份责任。


比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


在学校,毛加宁主要承担了生命科学学院教师教育类的课程,说的简单一点,就是教授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如何做一个老师。在学生的眼中,毛老师是一个博学多识的人,但在的教学过程中,他却一直把传授知识放在第二位。“我觉得一个教师最首要的任务是要教会学生做人。平时,我会根据自己具体的教学工作,去引导学生做一个好人,做一个用心的人,做一个有事业心的人。”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毛加宁将目光放到了许多细节之上。比如,他要求自己的学生在教室里必须注意自己的仪表仪态,要做到端庄大方。说到这儿,他还将自己的座位往上一翘,把头一歪对记者笑道:“我可不允许学生坐成这样。”为了让学生信服自己的教育方式,毛加宁首先对自己进行了严格的要求,他说,一般情况下,他至少会提前十分钟进入教室,为学生做好典范。

毛加宁对孔子“因材施教”的观点十分赞同。“我在教学的过程中会尽量考虑学生的基础,寻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从而采用多种形式的教育方法来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以此来丰富学生的认知过程。”说起这个,毛老师还分享了一个小故事。他曾经教过一个叫唐晓玲的学生,当时她要去参加学校的说课大赛。但在平时的训练中,她的声音一直都比较小,而且一紧张就说不出话来。后来,毛老师发现她并不是说不大声,而是在心里放不开。为了打破唐晓玲的心理障碍,毛老师在放学的时候将她带到了桂花广场旁边,两人隔着桂花大道相对而立。他要求唐晓玲隔着桂花大道上来往的人群给自己讲课,在这个过程中,唐晓玲慢慢地消除了自己的心结,开始变得自信起来。

除了内容独具特色的课堂教学,毛加宁还特别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他告诉记者,在上课时,他对学生有两点要求,一是必须把手机放在桌上,以备随时查阅资料所用;二是要勇敢地发言,敞开了表达。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避免老师盲目的权威性影响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他很少会给学生们一个标准的答案,大部分的结论都是在课堂上通过他与学生们的交流和讨论而得出的。


牢固的师生关系源自平等


“你和自己的学生是一个怎样的关系?”

“是朋友但不是哥们。”

“你如何处理师生之间的矛盾?”

“平等相待。”

作为老师,毛加宁对如何处好与学生的关系也有自己的一套心得。他说,不论是课上还是课下,他都很愿意和自己的学生成为朋友,但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是有底线的。“我觉得师生关系一定要有底线,而这个底线就是平等!”毛加宁严肃地说道。“那您平时是如何去实践这个理念的?”“我给你讲一件事吧,到现在已经有十八年了。”2000年,毛老师正任教于生物科学专业,由于学校刚刚升本,各种教学设施都不太完善,因此他们专业的实验课有需要到当时的教育学院去借用器材。因为设备很差,毛老师班上一位叫刘一的同学怎么都不愿意做实验。在经过一番劝导之后,刘一同仍然无动于衷,毛老师便对他发火了:“实验设备好的学校多得是,比如北大清华,你为什么不去,因为你去不了!”事后,毛老师冷静了下来,觉得自己的行为伤害了学生的自尊。于是返回学校的路上,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向刘一赔礼道歉。

“是朋友就要以诚相待,互帮互助。”毛加宁说,只要是他的学生,不论是在校的,还是已经毕业的,只要有事找他帮忙,他都一视同仁。2004年,他的一位学生考上了华中师范大学的研究生,但是因为家庭经济条件困难,家人便不同意让他继续深造。毛老师得知这个情况之后,与他的家人通了很多次电话。经过他的反复劝说,最终使那位同学的求学之路得以继续下去。

善于自省,是毛加宁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形成的习惯。“如果有学生对我的课程产生了厌倦情绪,我会首先反思是不是自己的讲课方式不够吸引人。”他认为,教师绝对不能轻易给学生贴标签,决不能说学生这样不行那样不行。生科学院2017级学生黄敏说:“毛老师会及时指出我们的错误,但是从来都不会批评我们。”

“毛老师于我而言不仅是学业上的导师,更像是人生的导师。在他影响下,坚定了我从教的决心。感谢敬爱的毛老师身体力行的教会我做一个勇敢的人,做一个能沉下底、有良心的教师。如果现在问我:‘你当老师真的开心吗?喜欢吗?’我一定会毫不犹豫的说,我喜欢,我快乐!”2014级科教专业学生罗巧英说。


大学教师应当是位学者


《弟子规》中有言:有余力,则学文。对于毛加宁来说,在教学之外,一系列的学术研究也十分重要。2001年,毛加宁从武汉大学访学回校之后,便承担起了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任务,并担任学校学科教学研究所的所长。“我的研究课题其实是很接地气的。”毛老师笑着说,其实他平时的任务就是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国家教育发展的动向、未来教育改革的方向,以及基层教育的现状,并将这些信息加以整合。而毛加宁的研究,便是如何让这些宏观的理念行之有效的体现到平时的课堂中去。

除了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毛加宁在生物分子技术、籼型杂交水稻等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也有涉猎。经过这些年来在学术领域的努力攀登,毛加宁也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他先后主持和参与了省市教育研究、生物科学研究课题10余项,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并获得了省级、校级教学成果奖6项。

毛老师认为,大学老师应当是一位学者,大学老师在学术方面应当有一定的造诣。他说:“一系列的教研活动能够更好的促进教学的进行,能为平时的课堂增光添彩,能使老师教授的内容更加实在。”

在采访的最后,毛加宁说:“我觉得作为一个教师需要具有六大气质,即正气、(书)卷气、大气、锐气、才气、和气。不论对我,还是对我的学生,我一直都是按照这个标准来要求的。”